BM 執行長 Arvind Krishna 近日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坦言,生成式人工智慧(AI)已經讓 IBM 在過去一年內取代了數百個職位,這個趨勢預計還會持續。然而,他強調,AI 並非單純的「減員」工具,反而也帶來了新的就業機會,特別是在軟體程式設計與銷售領域。
AI 替代性職務首當其衝
根據 Krishna 的說法,AI 最先取代的是重複性高、流程明確的辦公室職務。例如人資、行政支援、內部管理等領域,許多工作可藉助 AI 自動化,大幅提升效率。IBM 本身已將部分這類職務交給 AI 處理,直接導致相關職位的消失。
Krishna 表示:「我們已經看到 AI 可以自動完成許多以前需要人工處理的事務性任務。」
程式開發與銷售成為新焦點
儘管 AI 取代了部分傳統職務,IBM 也積極擴大在軟體開發與銷售方面的人才需求。生成式 AI 雖能自動生成部分程式碼,但同時也讓軟體開發的門檻降低,促使更多非專業人士參與,進而帶來新的市場與商業模式。
在銷售方面,AI 工具能協助分析客戶需求、優化產品推薦,讓銷售團隊更有效率,並創造新的高附加價值職位。Krishna 直言:「AI 不只取代工作,也創造了更多新的機會。」
技能轉型成為關鍵
IBM 高層強調,企業與員工都必須正視技能轉型的重要性。隨著 AI 技術滲透至各行各業,傳統職位逐漸消失,但同時也需要更多具備數位素養與創新能力的人才。IBM 近年加強內部培訓,協助員工學習資料分析、AI 工具應用與軟體開發等新技能,以應對工作型態快速變化。
Krishna 指出:「未來的工作將結合人類創意與 AI 力量,誰能快速學習、適應變化,誰就能在新環境中勝出。」
產業趨勢:AI 取代≠就業危機
IBM 的案例反映出產業界對 AI 應用的典型趨勢。根據多家顧問機構與研究報告,AI 雖然導致部分職位消失,但也帶來新的就業機會與職涯發展空間。例如,AI 領域帶動的軟體工程師、數據分析師、AI 專案經理等職位需求持續攀升,市場對跨領域數位人才的渴求遠高於過去。
政策與社會挑戰
然而,這一波轉型也對政策制定者與社會帶來新挑戰。勞工市場如何協助受影響員工轉型?教育體系如何跟上科技演進的腳步?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IBM 執行長呼籲,產業、政府與教育界必須密切合作,才能確保社會整體受益於 AI 帶來的變革。
TechApple 觀點:AI 的「減員增效」神話,還是新型工作革命?
IBM 的案例再次證明,AI 在企業數位轉型中既是「殺手」也是「推手」。減少行政、重複作業職位,某種程度上無法避免,但這波所謂「被取代」的恐慌,實際上與過去自動化革命如出一轍——本質上是產業結構與勞動力配置的重塑。
值得警惕的是,受影響最大的往往是基層與中階職位,這種結構性衝擊會否擴大勞資差距?而新創造的軟體與銷售工作,是否真能吸收所有被釋放的勞動力?企業與政府若只談「技能轉型」,卻未補足再培訓與保障措施,AI 帶來的「創新」恐怕只會加劇社會分化。
AI 不是單純的「加減法」,它更像是一次深層的產業洗牌。對於企業領袖來說,能否在取代與創造之間拿捏平衡,將決定這場 AI 革命究竟是少數人的紅利,還是全社會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