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應該都同意,創造力應該被保護,而保護的方法就是設立專利。立法者預期,有了專利保護所附帶的經濟利益作為後盾,人們才有冒著風險投資、研發的動機,創造出具有市場價值的發明以改善人類生活,但是隨著產業一代代更迭,研究者發現,專利似乎沒有想像中靈光。
出版、音樂以及軟體或許是享受專利權最多的行業,然而創意在這些產業的發展卻未如預料中順遂,也不見得就比其他產業更成功…….。
- 變質的專利制度
身在全球專利數量前 5 名的科技之島,耗時傷財的專利戰爭對國人而言早已不是什麼新聞。然而儘管台灣專利數量頗豐,每年支付海外的智慧財產淨支出仍然高達 1500 億新台幣 ( 2011 年台灣智財收入 240 億,支付海外授權金額 1740 億),未計算在內的各種專利訴訟的費用同樣令人咋舌。
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專利方面的專家通常會指出因為國內企業所擁有的專利品質與關鍵性不足,無法掌握關鍵技術的專利,因此授權的價值不高。
合情理的解釋淡化了世人對專利本質的疑慮,然而事實是在全球專利佈局越來越複雜的情況下,專利的意義早已遠遠超過原本發明的價值,而是成為企業策略攻防、專利蟑螂牟利的工具。而這也使得專利的利弊產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
- 三個例子看專利制度的缺陷
從以下三個簡化的情境,可以窺見過度的專利競爭如何扼殺了社會價值。
第一個例子:
現在有 1 座金礦山與 10 位探險者,政府規定,只有先抵達金礦山的那位可以獲得獨佔採礦、或者雇用他人採礦的權利。
這也意味著一旦贏家確定,其他 9 位採礦者在探險時付出的努力將淪為白費。
第二個例子:
仍然有 1 座金礦山,然而探險者之間並非完全不認識,也就是說,一部份探險者將得知這群人當中有幾個擁有特別傑出的探尋天賦,相較之下,自己似乎較無勝算。
結果當中有 5 位主動退出了這場競賽,還剩 5 位探險者,最後一樣只有 1 個人能獨佔所有金礦山的權利。這次的結局是 4 位探險者的努力白費。
最後一個例子:
金礦山依舊,但規則再變,率先抵達的那位探險者將可獲得金礦山的所有權,但其後每位探險者仍然可以自由運用金礦山的資源,不過也必須公開自己的獨門冶金秘訣作為交換,並允許他人使用或改進相同的方法。
於是,探險者們接下來的努力都將促使這座金礦山得到更好的利用,還減少了重覆相同研發工作的徒勞無功。
- Linux 與公開授權的啟示
現行的專利爭議多半屬於第一個或者第二個例子,無可避免地導致重複的浪費,由於企業有避免這種成本的動機、以及違反專利法規的鉅額懲罰,使得專利蟑螂乘勢崛起,設下許多法律陷阱等待企業花錢消災,又墊高了專利所帶來的整體社會成本。
第三個例子讓所有權與使用權悄悄分離,看起似乎相當美好,然而它可行嗎?我們不知道正確的答案, 但 Linux 的成功案例卻值得借鏡。
透過公共授權,Linux 創始人 Torvalds 保留了 Linux 的商標,然而全世界所有的程式愛好者甚至企業組織都可以自由使用 Linux 的程式庫,修訂自己的 Linux 版本、撰寫適用於 Linux 的程式,唯一的條件是:必須將程式碼也公開授權給所有人。
這個做法讓 Linux 社群獲得源源不絕的支援,每一個新的使用者都可能幫助 Linux 變得更好,每一次複製都增加了 Linux 的影響力。
在 Linux 的傳奇故事中,解放智慧財產的使用權不僅沒有限制人們的創造力,還讓 Linux 在 20 年間從零開始到擁有全球數千萬名使用者, Torvalds 本人也成為比爾蓋茲 ( Bill Gates ) 半夜的惡夢以及賈伯斯 ( Steve Jobs ) 意欲拉攏的對象,甚至登上時代雜誌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百大人物名單。
- 金錢不是偉大發明的唯一因素
不禁要問,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早期的經濟學認為,沒有專利保護,人們就缺乏創造的動機。然而這裡忽略的一項重大的事實是:「動機並不全然來自於金錢」。 Torvalds 的確因為 Linux 的成功而聲名大噪、賺進億萬身家,然而根據 Torvalds 的自傳……,這一切的起源「 Just for Fun 」。
Linux 的成功似乎並非偶然。 Torvalds 在 2006 年再次以同樣的開放態度公開了 Git 這個版本控制 ( Version Control ) 專案,現在已經成為炙手可熱的工具。
Torvalds 認為樂趣是進化到最後,人類的真正動力。我們不需全盤接受 Torvalds 的信念,但卻應該認識到包括理想、樂趣、人際關係、好奇心以及其他的「心理價值」甚至負面情緒都可能成為創造的基礎能量。
就像梵谷畫出了「鳶尾花 ( Irises )」,並不是因為他能預知這幅畫作將在多年以後價值超過 5 千萬美金 ( 1987 年紐約拍賣會),同樣地,王永慶早年送米到客戶手上之前總是細心地挑揀出小砂礫,也絕不可能是打算以此成為傳奇首富。
金錢確實是許多時候管用的招數,但絕非抬高出價或設置專利,就能換回同樣價值的創造力。而現在的專利制度完全是一場金錢遊戲。
- 沒有專利的創意產業
除了資訊科技產業,其他產業可能依循類似 Linux 的模式而獲益嗎?喬漢娜布萊克利 ( Johanna Blakley ) 透過 TED 這個舞台告訴世人,值得一試。
時尚是世上最成功的創意產業,然而時尚界只有商標,沒有專利保護。這意味著街上任何一間服飾店的大衣,設計師要是看了喜歡,回頭掛上 Prada 的商標,就能合法販售。反過來說,盜版業者也能同樣猖獗。Blakley 認為,抄襲反而刺激了流行的誕生,因為原創者將被迫不停推陳出新,而那些專精於「複製」而非「創作」的山寨設計師,也只好不停地追隨領先者的腳步。
對於一群喜愛最新潮炫麗的時尚愛好者而言,這種原創的魅力與故事性打造出不可動搖的品牌信仰,讓時尚品牌在消費者心理價格的接受度上狠狠甩開複製者,創造出一向崇尚專利的科技業難望其項背的驚人獲利。
- 思考多贏的可能性?
時尚界的聰明策略有其背景,因為通用型的實用性發明在法律上很難得到專利的認可。假如時光倒轉,讓時尚產業的龍頭選擇他們是否要專利的保護,時尚界也不一定能有先見之明。
發明者很難放棄專利的誘惑,是因為專利等於給予擁有者合法排擠歧視對手的權利,這種特性恰好與商場如戰場的印象不謀而合。但是競爭不是唯一的解答,合作與開放,有時候更有力量。
我們都能夠理解渴望勝利的心情,這無所謂。但最好不要過份強求成為唯一的贏家。過去許許多多的專利戰爭、價格戰爭揭示了,拚個你死我活的下場,往往是所有人最不願見到的雙輸結局。
而消費者,永遠是倖存者刀下那頭待宰的肥羊。
reBuzz 來報這 專注於分享行銷與心理學、使用者行為、創新商業個案的分析文章,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訂閱文章、加入粉絲團,大家一起來交流!
( 圖片來源:aussiejeff@flickr, ArgonneNationalLaboratory@flickr, CC Licensed )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