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ney +》 迪士尼、Marvel、彼思、星球大戰…  「GUILTY GEAR -STRIVE-」的「Happy Chaos」下載開始!入門者攻略亦公開中!   PlayStation VR《DOOM 3:VR版》令噩夢真假難辨   「Among Us」官方商品第2彈發售!毛公仔以及眾多商品登場!   《小小夢魘2》強化版即日起登陸PS5   TGS2021「光榮特庫摩」線下展場體驗重製版《零~濡鴉之巫女~》的美麗驚悚   Nintendo TOKYO人氣角色公仔登場!日本各地快閃店同時販售!   Nintendo Switch平台新作《牧場物語橄欖鎮與希望的大地》 x NSEW K11 Musea 宣傳活動   《Street Fighter V》春季更新帶來仙人Oro與使用靈魂力量的Rose等角色情報 

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為什麼人類這麼想要「人」一般的機器人?

商業

《TO》編按:

時代的巨輪在科技的催化下,快速的轉動著。人類總想要研發出機器來代替我們做勞務、做家事;如果能更人性化一點,有思考、有情緒,甚至就像個「人」一般,當我們的寵物、孩子、朋友,那就再好不過了。有許多科幻電影都在描繪這樣的未來,實際上,也有許多科學家朝這個方向努力著。

不過當我們看似離機器人時代愈來愈近之時,社會上也出現一股憂慮的氛圍,憂慮機器人會取代人類、會害人類失業、會反過來統治人類。這是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理。

相較於社會大眾的擔憂,科學家們似乎都以比較正面的態度看待此事。而從他們的角度,「人」一般的機器人,究竟要多久才會出現呢?有科學家說,2029 年就會成真了,有科學家則認為「人腦」不可能做出來,機器人並不會擁有「意識」。一起來看看科學家們對於「機器人」世代的探討吧。

(本文作者為記者 Suzan Mazur,她是《The Altenberg 16: An Expose' of the Evolution Industry》一書的作者,本篇文章以第一人稱撰寫。)

「如果工人拒絕生理上受到機械的控制,那思想家應該也負起責任,讓心靈拒絕接受機械的控制。這些人對於身為人類感到畏懼,對於自由感到畏懼,這股畏懼就像在電路板上竄流一樣,而因為過度依賴機械,把這些人變得像機器人一樣。如果他們想要改變,就要養成新的觀念,也就是堅持人類的生命優先,比機械人的存在來得重要。接著,在恢復、改造、不斷提醒的路上,慢慢思考:我捫是誰、是否正在失去甚麼。」– David F. Noble《Progress Without People》(1995)

我在義大利城市貝加莫裡頭,沿著蜿蜒的石子路走,剛剛才從「人工建構的生命及認知」(Synthetic Modeling of Life and Cognition)研討會中出來透透氣。

我看到一間店,裡頭陳列著不同大小的木偶皮諾丘 (老闆堅持《木偶奇遇記》的作者是貝加莫人,但其實是佛羅倫斯人),故事中老先生 Geppetto 是位木匠,利用一塊有魔力的木頭,雕刻出小男生皮諾丘,最後還變成真正的人類。而電腦動畫《皮諾丘 3000》(Pinocchio 3000)當中,主角 Malcolm Mcdowell 和 Whoopi Goldberg 也做了同樣的事,讓機器人皮諾丘最後靠著電力,變成真正的人類。

不過電影歸電影,這種神奇的事情,距離現在科學的技術還有多遠呢?

普力茅斯大學機器人神經系統研究中心的研究員 Angelo Cangelosi 在九月中旬的一個晚宴上告訴我,該研究中心在過去七年,每年都投入一億歐元的研究經費於研發工業用的機器人,甚至未來打算要投入更多經費到更龐大的計畫裡頭。不過 Cangelosi 也說,目前要研發的機器人不是電影裡面那種活靈活現的機器人,他說:「那種機器人我這輩子看不到。」

Cangelosi 其他年輕的同事也認同,目前的機器人還是需要插電或用其他方式維持運作,不過大部分科學家都相信:「機器人即將出現在日常生活中。」

  • 機器人的時代即將來臨,2029 年時,它們甚至有大腦、有情緒

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的教授兼人工智慧機構執行長 David Orban Dotsub 也參與研討會的發表,認為機器人的時代即將來臨,所有人都必須接受這個事實,如果不能,那只能說不好意思,這是時代的巨輪,如果沒辦法適應,那就是準備被淘汰。

奇點大學的共同創辦人 Ray Kurzweil 現在任職於 Google 當工程師,他認為,到了 2029 年,機器人便可以擁有人腦。

他說:「科技發展的腳步照這樣穩定走下去,2029 年就會出現人工製做的頭腦。當然,這個腦袋所能運作的不只有邏輯思考,也有情緒、幽默、性感、愛情等等,這些基本上就是人腦所做出最複雜的事情,也是今天我們能區別人類和機器人的幾個最重要因素。但所有差異在 2029 年就會消失。」(有興趣的人可以看這篇刊登於《Wired》的文章: How Ray Kurzweil Will Help Make Google the Ultimate AI Brain

  • 不過,人腦真的能被打造出來嗎?機器不是只能處理 0 和 1 的計算嗎?

但最大的問題在於,機器就是以 1 和 0 的計算方式存在,而人類複雜的生命型態不只是用 1 和 0 構成,所以到底機器人要如何突破這點?

我針對這個問題,去請教貝加莫研討會的共同主辦人 Vincent Muller,他既是牛津大學「未來科技對人類的影響」研究計畫研究員,也是希臘的安納托莉亞大學哲學教授。Muller 認為,人腦不是獨特的東西,是可以人工製造的,也就是說,有可能給機器人打造一個獨立思考的頭腦。

人工頭腦學的教授 Slawek Nasuto 也認為,以現在的科技,已經有辦法將腦細胞在培養皿中的電極床上,利用脈衝波進行控制,同等於腦細胞在與外界溝通。雖然要打造出一整個腦又是另一回事,但這已經是非常驚人的事情。

針對打造人腦,也有人持反對意見,紐約醫學大學的細胞生物學家 Stuart Newman 不相信人腦可以人工打造,腦細胞的構成極為複雜,而且人腦是所有細胞整體互相作用的成果,不可能一個一個腦細胞抓出來單獨研究。他也認為,機器人是由機械零件組成,而人腦是由神經位元組成,因此用零件是不可能打造出一個結構上完全不同的東西。就算製造出人腦,也不可能製造出藝術的美感,也不能製造出內臟和不同的身體細胞,而每一個細胞對人體來說都很重要,只要有缺,就不能稱作是完全的人體。

另外,意識對人類來說也是個難以了解的領域,雖然生物理論學家 Stu Kauffman 認為,意識的建構是從電子和基本粒子的階段就開始了,生物學家 Pier Luigi Luisi 則對此嗤之以鼻。不過兩位科學家都認同,就算以人工方式打造出一個人腦,並不會因此就有意識的產生。

而義大利和日本的學者則對於腦中處理資訊的神經網路比較有興趣,在他們的想法中,就是這些神經網路讓人類有了生命。大阪大學的 Minoru Asada 教授,利用視覺、聽覺、觸覺的感應器,製作了機械嬰兒,模擬孩子成長的過程。在研討會上,這些機械嬰兒彷彿像在演電影一樣活靈活現。

  • 機器人的誕生會為世界帶來重大變革,這是時代的巨輪,接受它!

不管怎樣,Vincent Muller 認為,機器人的發展對於社會是一大衝擊,也會將各種知識學問連結在一起。等機器人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必定會是一場改革,為人類帶來非常大的利益。

不過就像牛津大學在九月時刊出一篇報告〈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各行各業的未來:工作都交由電腦處理) ,報告裡面提到目前的職業在 10~20 年以後,有一半都會由機器人取代。不過這篇報告並沒有提到,那些被取代的人要換跑道時,會需要更多職缺來訓練這些人,所以失業狀況說不定不會這麼悲觀。

  • 延伸閱讀:

你的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嗎?如果會,那你能再創造的勞動價值是什麼

機器人來了!誰會失業?(上):中產階級首當其衝!

(資料來源:HuffingtonPost、圖片來源:Wikimedia, 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

隨機商業新聞

NordVP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