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ney +》 迪士尼、Marvel、彼思、星球大戰…  有機會免費得到PS5!?PS5 × ZONe限定聯名罐日本發售!   別讓他人掌握你的生殺大權! 「鬼滅之刃 火神血風譚」富岡義勇列入參戰名單!   「Final Fantasy VI」像素重製版發售日期公開!   《Streets of Rage 4》新「生存」模式創作花絮   咩噗羊&功夫臘腸正式回歸「動物之鬪」!   收服昆蟲!寶可夢昆蟲箱第2彈「大師球」登場!   Cygames 發表以魔術師世界為舞台的家用主機動作遊戲新作「Project GAMM」!   3D拼圖解謎遊戲《Puzzling Places》即將登上PS VR! 

Chriss Anderson 眼中的 Elon Musk :下一個 Steves Jobs

商業

Elon Musk 和 Jobs,這兩位科技界的萬人迷都曾分別顛覆了多個不同的行業。在 TED 策劃人 Chris Anderson 看來,Musk 和 Jobs 二人都具有那種由堅定的內在信仰所驅動的系統性設計思維。他自豪地擁有各代蘋果的產品,包括:Macs、iPods、iPhone、iPad,蘋果、SolarCity 和 Tesla 股票。而且要是往返火星的船票成為了現實,他說他會禁不起這個誘惑走一趟。

(以下文字以作者第一人稱撰寫)

當未來的歷史學家在回顧 21 世紀的進程時,一定會提到一年前發生在 Elon Musk 臥室裡面的那一刻。

對於 Musk 來說,這種突破性的時刻每隔幾個月就會發生一次。有時是在他洗澡時,有時是在晚上睡覺前,而有時,就像這一次一樣,是在半夜 2 點。

「我意識到氧氣甲烷火箭發動機能夠達到比 380 還要強大的推力!」

雖然這聽起來並沒有那麼,呃,能夠推動一番偉大的革命。

但你要知道,配備這種發動機的火箭能夠竄出大氣層並到達遙遠的火星。而火星本身具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可以用來合成我們上述提到的甲烷和氧氣。

因此,這就意味著火箭可以自行為它的返程合成燃料!這足以大大加速我們實現地球與火星之間的往返旅程。

實際上,Elon Musk 堅定的認為在未來的幾十年之內,人類會殖民火星。我們應該感謝他的那次靈光一現,讓我們還能有機會從火星再飛回來。這件事足以為今後某個時刻的火星探險隊隊員招募廣告加分了,在你為地球上的人們造好新家園後,竟然還能有機會再回到地球。

嗯……你現在明白了,像 Musk 這種人可不是那種傳統的公司老板。

你可以說他是個瘋子,尤其是在他習慣性地把夢境變為現實這件事上 …… PayPal、SpaceX 和 Tesla 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噢,對了,最近他還想出了一個 Hyperloop,據說是一種時速可達 800 英里每小時的超級高鐵,而成本卻只有普通高鐵的十分之一。相比以上的這些成就,像財富雜誌把他評為 2013 年年度企業家這種事根本就上不了台面。

如果你想在最近十年的範圍內找到一些人物和他比肩的話,可能也就只有 Jobs 了。

  • 他們都是產業的突破者、顛覆者

大多數企業的創新都只是一些增量型改進。而對於這一類型的企業家來說,他們是突破者,並且足夠幸運能夠接連實現一些偉大的變革,而其他的企業就只有跟在他們後面擴大和鞏固他們所開拓的市場。

Jobs 創辦了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並順便改變了至少 4 個行業:電腦、音樂、動畫和手機。

Musk 則可能會憑借 SpaceX、Tesla 與 SolarCity 的組合產生更大的影響:SpaceX 大大降低了發射火箭的成本,低於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商業火箭發射價格。同時,Tesla 即將成為美國 50 年以來第一家獲得成功的汽車製造商,並且讓全世界都開始接受電動汽車這個概念。他投入的 SolarCity 也已經是美國領先的家用太陽能解決方案提供商。

毫無疑問,Elon Musk 已經被看作是下一個 Steve Jobs。我將要比較的不僅僅是他們之間的不同點和所取得的成就。

而是在他們的精神世界中,都存在著一種稀少的,並且令人羨慕的特質。在他們的骨子裡,都有一種由某種強大的信念所驅動的系統性設計思維。在這篇文章接下來的部分,讓我們來探尋一番,到底是什麼造就了他們。

  • 系統性設計思維

第一件值得關注的事情是,Jobs 和 Musk 都不是那種傳統意義上的發明家。他們聞名世界的產品背後都凝聚著無數工匠的辛勤奮鬥。沃茲尼亞克是第一代蘋果機的工程師。而蘋果圖形操作界面的核心理念則來源於施樂公司。Jony Ive 設計了 iPhone 和 iPad。至於 Tesla,它的初版則是在一家叫做 AC Propulsion 的公司的幫助下才完成的。

要評判 Jobs 和 Musk 所做的貢獻,我們必須將鏡頭拉到遠角。他們所做的是構建了一個更宏觀的生態系統,且讓自己的產品產生所預期的革命性影響。

要做到這一點,所需要了解的不僅僅是產品所需要的技術,還包括產品的設計、內在的邏輯和推出這款產品所需要的商業模式,並且你需要真正做到讓潛在的消費者為之動心。我們可以把這兩個人都看做是偉大的設計師,他們關注的並非是設計出令人滿意產品外形或者是吸引人的用戶界面,而是更加宏觀的產品生態系統。

實際上,作為人類來說,每一次的創新都像是向外界演奏了一首新的序曲,而喬布斯和 Musk 無疑是為我們呈現了一場規模宏大的交響樂。

對於蘋果來說,iPod 單打獨鬥可不會顛覆什麼,而一款音樂播放器加上 iTunes 再加上蘋果和諸多音樂發行商簽訂的協議,就足以極大的簡化你在網上購買音樂的流程。

同樣的,SpaceX 想要推動在火箭發射領域的革命,需要的是數百個工程上的創新,這大多數都不是從 Musk 本人的腦袋裡面想出來的。而 Musk 的價值就在於他所構建的宏大願景:希望通過聚集人才來削減火箭發射的成本,這才使 SpaceX 的事業成為可能。

同樣,這個過程需要將他們對於多個不同領域的技能和理解組合在一起,就像我們上文所提到的:科技、設計、商業、用戶需求。最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們要做的是將所有的這些元素同時放在一起,反覆地融合、煎熬、打磨,直到最後 —— 嘭的一聲,當令人激動的成果出現在眼前時,就會情不自禁地說道:「就是它了!」

知名創投家 Steve Jurvetson 在幾年以前曾將 Musk 和 Jobs 作比較。他曾經是 NeXT 的員工並且有幸和 Jobs 一起散步( Jobs 有和人散步討論問題的習慣)。同時,Jurvetson 也是 SpaceX 和 Tesla 的早期投資人和董事會成員,時常能夠從近距離觀察 Musk 的思考與行動。

在他看來,這兩人在思考和設計時都會將所面臨的挑戰分解成各種細小的碎片,然後將它們洗牌後重新組合。這個過程會循環往復,直到最完美的解決方案出現。

  • 勇於站在創新浪潮的最前端

讓我們來拿 Tesla 的 Model S 舉例。

時間退回到幾年前,大多數人對於電動車最好的評價也就是其能源帶來的可持續性了,但是它本身的前景卻由於行駛裡程等缺陷被牢牢地限制住了。電池太貴而且太笨重,限制了電動車的發展。實際上,突破點也正是源自於鋰離子電池技術的出現。

眾所周知,這種技術起初並非應用於汽車工業,而是在電子消費品中,電腦和手機上。雖然它也很貴,但是其本身卻具有比其他電池高得多的能量密度。而且,受益於鋰電池的廣泛使用,在未來可預見的範圍內,其單位成本所能提供的性能也將大幅提升。如果你把足夠數量的鋰電池組合成單獨的一塊,就不僅可以為電動車提供足夠的行駛裡程,同時也會令尷尬的電動車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按照這樣的分析,所有的復雜問題最後都被化簡為電池技術的進步。

可實際上,Musk 絕不是第一個這麼想的人。

他的天才在於,他能夠將這一核心的理念整合進他的宏觀願景中,如何製造和生產這些電動車,如何低成本地推廣它們,從而開拓出巨大的市場,最終將 Tesla 帶向成功。

7 年前,他發表的一篇文章(The Secret Tesla Motors Master Plan)透露了 Tesla 的長遠規劃:首先推出一款高端跑車,然後是運動型家用轎車,最後才是面向大眾市場的車型。同時,為了支撐這一規劃,Musk 要求 Tesla 所有的車型要做到不僅僅是優秀,更要驚艷。

毫無疑問,當時所有的傳統汽車制造廠家都對 Tesla 投來了譏笑和諷刺。但如今,Tesla 已經遠遠地將對手甩在了身後

  • 多維度思考

問題在於,一個人怎樣才能進行如此多維度思考的呢?

Jobs 將他的成功部分歸因於他在里德大學時期的字體課程。這門課程對於 Jobs 的影響遠遠不止於蘋果機上精美的字體。實際上,Jobs 著迷於精巧的設計,他從骨子裡厭惡任何不必要的複雜或者醜陋的東西。

這一點,再加上他對於科技未來可能性的深刻洞見和他著名的「說服力」,讓他取得了驚人的成功。一些特定的產品因為其展現出來的美麗與力量,在他看來,變得「Insanely Great」。這世上可沒有很多人具有他那般視野與遠見。

在 Musk 的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同樣的特質。在他的少年時代,他花了更多地時間來閱讀,如飢似渴地汲取科學、歷史和漫畫裡的營養。他同時取得了物理學和商學學位,這是一種罕見的學術組合。

同時,他也痴迷於完美的設計。在打造 Tesla Roadster 時,Musk 親自擔任了汽車物理造型的主設計師,仔細捉摸著油泥模型上的每一個細節,尋找著每一個平衡汽車功能和外觀的機會。他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糅合了他對於技術、經濟和駕駛體驗等諸多可能性的深刻理解。

我們可以說,正式上述那些在其生命中看似不相關的經歷,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他們在後來完成自己的理想。

  • Jobs、Musk 都有堅持不懈的信念

但是,Musk 和 Jobs 絕對不是這世界上僅有的多維思考者。有很多人富有遠見地勾畫了諸多美好願景,但是最後卻一事無成,這其中一定還有什麼漏掉了。是的,我們漏掉了「信念」!

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最美妙的事情不過是夢想著未來發生的種種可能,我們可以從中挑出自己最喜歡的,然後把它變為現實。這有可能就是打個電話叫朋友出來小聚,也有可能是投入未來數年去真正做出你想要的東西。

每一次的行動都需要保持不同程度的專注與決心,否則這一切便不會發生。一個夢想看起來越神奇、越不可能,它所需要的決心就越大。這就是信念的價值所在。信念來源於你內心對於未來的構建,世界應該是怎樣的。這種構建越清晰,你的渴望越強烈,信念也就越堅定。Jobs 非常清晰的描繪了他所想像的願景,Musk 也是如此。

他們所想像的產品在別人看起來有時候簡直不可能。Mac 上的所有元素都曾經出現自施樂的實驗室裡面,但沒有人願意集結一個團隊把它們變為現實。很多企業家都曾想要創立一家私人太空探險公司,但是像 Musk 那樣具有如此清晰願景的人少之又少,更別提在三次發射失敗之後依然堅持做下去的決心了。

Jobs、Musk 都靠著信念做出顛覆世界的產品

有的時候,信念不僅是個人動力的源泉,還是推動團隊前進的發動機。Jobs 的信念非常出名,Musk 也以另一種方式展示著自己出眾的說服能力。他們都相信自己的內在邏輯和直覺可以戰勝別人對於某件事的強烈抗拒。

SpaceX 的一名員工,Dolly Singh,在 Quora 上寫下了 Musk 是如何回應 2008 年獵鷹火箭發射失敗時的悲劇的(其第三次發射失敗)。當時,他走進控制室,毫不猶豫的激勵那些心灰意冷的員工,告訴他們為什麼要振作起來繼續嘗試:

「就我自己這個角度來說,我從不放棄,從不!」

Singh 評論道:「我想我們大部分員工都是這樣想的,即便是跟著他穿過地獄之門,也心甘情願 …… 這簡直是我所見過的最令人印像深刻的領導力展現。」

Musk 版的「信念」還有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在他的要求下,Model S 具有一項「殺手」級的改進,汽車的門把手會在駕駛員靠近時自動伸出來,而在駕駛的時候會縮在車身裡面以最大程度上降低風阻。

從工程上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工程師們要利用極其寶貴的車門面板空間去實現這一機械結構,然後在不同的環境下做成千上萬次的測試。門把手是否能夠在結冰時也能彈出?是否足夠敏感能夠監測到小孩子的手指無意間夾在裡面然後立即停止動作?

Musk 告訴我說,他無數次地面對工程師們的抱怨和阻力,與他們進行溝通。通常來自那邊的反饋不是「噢,這是一個有意思的挑戰」,大部分情況是「這是有史以來最愚蠢的設計」……無論如何,最後團隊把這件事做成了,並且這個門把手成為了 Model S 上最受好評的設計之一。

第二個例子:在 SpaceX,Musk 說他花了整整幾個月的時間說服他的團隊應該去設計可重復使用的火箭。

在這個行業裡,大家對於可重復使用的飛行器都沒什麼好感,這種評價來源於 NASA 已經退役的航天飛機,它們又重又貴,維護過程及其複雜,且成本高昂。人們普遍認為那種設計從一開始就是個愚蠢的錯誤。

然而,每當他的工程師向他表達出這種觀點時,Musk 就會通過數學演示告訴他們,如果方法正確的話,這樣做就可以把發射成本降低整整兩個數量級。「事情很明顯,如果想移民火星,沒有可重復使用的火箭根本就做不到。這就像在歐洲人殖民的時候每次上岸後就把船燒掉一樣!」

現在,火箭的可重復利用已經被當做是 SpaceX 的核心項目來看待。蚱蜢火箭在一個多月前的成功發射證實了團隊在這個項目上的努力。這次發射完美地將火箭推進到 744 米的高空,然後平穩地落回原地。

要實現一艘靠甲烷與液體氧氣推進、能夠飛到火星去的飛船也許還需要很多年,但無論如何,Musk 和他的團隊開了個好頭。

  • 瘋狂地追求細節

有的時候,信念的另一個作用是會讓人瘋狂地追求細節,幾近痴迷的程度。Jobs 親自參與到蘋果產品設計的每個面向,即使是產品中沒人能看到的那一面(比如,電路板)。Musk 也有這樣的癖好。

在 Model S 的早期階段,他會花數個小時的時間獨自檢查每一輛汽車。他會注意到車燈的角度偏離了 3mm 這種事。遮陽板上面旋鈕的瑕疵對他來說就是眼中釘肉中刺,無法忍受。實際上,你可以說這兩個人在設計的行為體現在了兩個不同的極端:對於宏大願景的構建和極其微觀的產品細節。前者出現在那些靈光一現的時刻,而後者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兩人在工作上都有強勢的特質

信念的極度強大有時候也會有負作用:反對者會被視為笨蛋。

Jobs 最臭名昭著的就是他經常會羞辱意見不同的人為「蠢貨」。Musk 這種事好像很少,但事實上,他也對所謂的愚蠢無法忍受,他認為有的時候,普通的愚蠢可以被忽略,但是,自大加上愚蠢就會壞事。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大概是因為這種特質,兩個人都能吸引其他的天才來幫助他們實現理想。假如你在為 Jobs 或者像 Musk 這樣的人工作,你的生活質量大多數情況下會很差 …… 但是,你會發現你擁有一份世界上最好的工作。

現在,沒有人會質疑 Jobs 和 Musk 在信念上的強大。但是,如果我們深挖下去的話,會發現他們信仰的原動力會有一些根本性的不同。對於 Jobs 來說,促使他做這些事的原因是他本人對於「簡才是美」的設計哲學的堅定認同。在他的內心裡,希望能通過那些簡單與美麗的科技產品去顛覆世界

而對於 Musk 來說,他對信念的堅定則來源於物理學。我在 TED 上對他進行採訪時,他提到了熱力學第一定律。他回答:

「你必須能夠把那些問題『煮沸』然後從裡面找出那些最基本的東西,這跟那種類比型的推理或者創新完全不同。我們一生中的大部分情況下都在做這種事情,意味著你只是從別人那裡拿來一樣東西然後做一些改動而已。」

Musk 說道:

「但是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些新的東西出來,你就必須依賴物理學的方法。物理真正能夠幫你去發現一些新東西,而往往這些東西是反直覺的。」

這種漸進性的類比思維如果放在 1900 年,就是你希望通過飼養更強壯的馬匹來讓交通再快一點。你把自己的想像力限制在了你的認知範圍內,最多只超出一點點 。這根本就不是改變世界的方式。

對於 Musk 來說,這樣的思維方式直接影響了他創辦的 SpaceX。

在那之前,他並沒有看 NASA 是怎樣做的,然後在它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他從最基本的物理學定律出發:發射 X 重的東西進入軌道需要消耗 X 升燃料加上成本為 Z 的原材料。而 Y+Z 最多只占到 NASA 每次發射總費用的不到 1%!在其他任何工程領域裡都沒有出現過這麼懸殊的比例。

因此,如果能夠有正確的設計和製造流程並用之實現一艘功能完備的火箭,就應該會大大地降低現行火箭的發射成本。然而,要做到這樣,需要數百項工程上的額外創新。但正是在物理學上如此清晰的分析讓他堅定地認為這些創新可以實現。

而在 Tesla,事情的版本幾乎是一樣的。他不確定公司會獲得成功,但是他確信:

1. 在物理學角度上電力驅動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汽車的性能。

2. 並且能夠通過「高 —中 — 低端」的戰略來實現這一目標。

3. 對於人類來說,實現這一目標也是非常重要且必須的。

這種確信促使他即使是在 2008 年那麼惡劣的市場條件之下,也投入了個人最後一筆資金去維持整個公司的運轉和研發,從而讓 Model S 有機會在今日現身。

  • 樂觀的特質,讓他們把不可能化為可能

在《The Beginning of Infinity》 這本書中,物理學家 David Deutsch 對於「樂觀」有著非常不一樣的定義。他認為對於某些人來說,這種情感不是他們對於對美好未來的確信,而是這些人只是簡單的相信任何不違背基本的物理學定律的問題都終將被解決。

在 Musk 還在讀大學的時候,他就已經確信人類必須擁有可持續能源,並且能夠擴張到其他星球上面。只擁有一個母星的人類文明將面臨著極大的風險,我們必須要移居到更多的星球上以追求長期生存。上述的這些形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基礎。

所以,當他看到有任何一絲實現理想的機會時,他都會毫不猶豫地壓上一切賭注去追求。所以,「信念」並不等於「確信」。Musk 坦言,在剛剛創立 SpaceX 和 Tesla 的時候,他覺得兩家公司最可能的結果就是失敗,而獲得成功則只是一個極其微小的可能性。當時支撐他做下去的唯一原因就是他堅定地認為,這個可能性實現的價值哪怕再微小,也值得去追求。

英國劇作家喬治·蕭伯納有句名言:「理智的人讓自己去適應這個世界,而瘋狂的人會堅持讓世界去適應自己。」按這句話來看,毫無疑問,Jobs 和 Musk 都是無以復加的瘋子。而世界則因他們的存在而變得更美好

以下為二人的生平軼事:

退學

Musk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了商學和物理學學士學位,而後在 1995 年,他獲得了去史丹佛大學讀材料和應用物理 Ph.D 的機會。但是在課程還沒開始前,他就決定離開學校創業。
Jobs 在 1973 年退學前僅僅在裡德大學待了一個學期。

第一家公司

Musk 在 1995 年創立了互聯網軟件公司 —— Zip2,並將其以 300 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康柏。
Jobs 與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在他父母的車庫中創立了蘋果公司。

衣著

Musk 喜歡穿合身的 T 恤和牛仔褲。
Jobs 喜歡穿黑色高領毛衣和牛仔褲。

被解雇

2000 年,還在假期中的 Musk 被 X.com 公司(後來的 PayPal)解除了 CEO 身份(他被公司的共同創辦人,也是他的朋友皮特•泰爾代替)。Musk 後來開玩笑道:「這就是假期的問題。」
1985 年,Jobs 在與當時的 CEO 約翰•斯卡利衝突後,被排擠出蘋果公司。

強勢

Musk 在 2007 年驅逐了 Tesla 的聯合創始人和當時的 CEO 艾伯•哈特,並在下一年自己擔當 CEO 開始轉變公司。
Jobs 在 1996 年賣掉了自己的公司 —— NeXT 後,回歸陷入困境的蘋果,並協助驅逐了當時的 CEO 吉爾•阿梅裡奧。Jobs 在 1997 年成為公司臨時 CEO,並在 2000 年成為正式 CEO。

收益頗豐的副業

Musk 是 SolarCity 公司的董事會主席和大股東。
Jobs 在 1986 年收購皮克斯並擔當 CEO(在經營 NeXT 和後來經營蘋果的同時),他製作了第一部 CGI 動畫電影 —— 玩具總動員。(他在 2006 年將皮克斯以 75 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迪斯尼)

(轉載自合作媒體《36kr》原文出處:money.cnn.com, businessinsider.com ; 圖片來源:thebadastronomerniallkennedystrollersacaben、OnInnovation, 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

隨機商業新聞

NordVP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