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正是因為「創業」裡有個「創」字,談到創業大家總愛聚焦於創意,但比起創業需要付出的林林總總,創意不過是其中一環而已。
Venture for America 創辦人 Andrew Yang 在新書《Smart People Should Build Things》裡反覆談到這個觀念:
創業不只是創意,更是建立組織,換言之,創業的重心,始終是人。
Yang 認為創意發想、靈光一閃本身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成就,一連串的後續工作像是:找到對的工作團隊、know-how、募資,這些可能要花上好幾個月的孜孜矻矻才能有所收穫,而這才是創業真正的要件。
- 正在工作的你卻有創業夢想要實現,可以參考 10 點建議
這本書裡也整理了幾個重點,適合目前有全職工作,但也想嘗試新創事業的朋友參考:
1. 深入研究創意主題(調查市場、競爭對手、了解潛在顧客喜好)
2. 及時採取法律行為保護權益或商標
3. 製作網站、取得公司網址、建立公司電子郵件帳號。
4. 銀行開戶,辦信用卡(剛開始可能要先用私人信用卡)
5. 創立臉書粉絲頁、官方部落格,twitter 帳號等平台
6. 建立品牌(設計 logo 或名片)
7. 在人脈圈裡找人討論,看有沒有人也對你的點子有興趣。也許有機會一起當共同創辦人,或是貢獻一己所長、甚至投資、提供諮詢 … … 等
8. 建立財測、寫商業計劃書
9. 進行個人財富計劃管理(撙節開支,規劃新創成本所需預算等等)
10. 建立模型或製作簡報,和潛在投資人或潛在顧客見面時使用
雖然要做的準備工作非常繁重,如果白天還要上班,可能得犧牲晚上跟家人朋友的相聚時光才能做這些額外工作。但這不是不可能。Yang 本身自己就做到了。
慢著,還沒完。
- 創業維艱不是沒有道理,初步計畫完成後你還有這些要做
做完最初階段的準備工作,接下來還有更困難的。Yang 提出幾個常見的創業難題:
1. 募資:剛起步的公司常常著眼在錢,其實很多事不用花大錢。
雖然這麼說,還是要有相當金額才能支持新創開張。初創資金是有志創業者會遇到第一個主要進入障礙。
2. 開發產品:開發產品是耗費精力又燒錢的一件事。
就算是請人做開發,管理本身也很耗費精力和資源,供應商可能時間上配合不了,報價比原先預計還過高 … … 等等。有時候如果產品需要申請專利的話,法律諮詢費也會是一大筆支出。
3. 組團隊:很少新創是單打獨鬥的,要找到優質、合適的夥伴或員工,也需要一點時間和機緣。至少要確定創業夥伴是可以合作融洽的,畢竟合作的時間可能長達好幾年。
4. 找顧客:尋找顧客花費最多的就是時間成本,你可能要到處參展、要做網路行銷、建立搜尋引擎最佳化(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初期的銷售真的非常困難,通常需要人脈的強力幫忙,才能推動初期營銷。
回到一開始所談,創業不只關乎創意,大部份人都有一些靈光一現的好點子,但沒有實行的想法永遠都是虛幻的。
創業是一個長期計劃,而且至少要 3-5 年才能看出一家公司到底經營模式是否成功。
媒體上曝光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但是背後的辛苦通常乏人問津,像是:
● Rovio 在推出憤怒鳥之前,沈潛了六年,期間還經歷裁員等困境。
● 美國現在火紅的漢堡連鎖店 Five Guys 在全美展店之前,創辦人花了 15 年的時間研發,找最棒的烘焙坊、研究薯條炸好要搖幾下、漢堡怎麼疊、用哪裡的馬鈴薯口感最好。含辛茹苦的點滴鮮少受到關注。
創業也需要時間與耐心。大部份的事業都需要人脈幫忙,拓展人脈也需要時間。只要在某個領域待得夠久,建立好口碑之後,建立好的關係通常不是難事。
同理,找到對的投資人、供應商也需要時間,團隊也需要時間磨合才能達到效率最大化。
想了解更多創業實際面可參考《Smart People Should Build Things》書中內容 。
延伸閱讀:
從設計師到創業家:一個設計師自學 Coding 的創業路
在台灣創業有什麼困難?台灣創投、台灣創業者、外國創業者是這樣看的……
大學生創業為什麼很容易掛?來看點醒學生創業家的十大教訓
投資報酬率最高的創業家必修課:讀完這 27 本好書!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