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場新聞突然宣佈結業,震憾全城,無論網媒還是紙媒,都在無間斷的報導和評論,而一眾以主場新聞為發文渠導的主場博客,更自發建立「主場新聞博客群」,試圖繼續將主場新聞傳承下去。
承蒙尹思哲(主場新聞第一位全職員工)提攜,我能親眼見證主場新聞這個顛覆傳統報業的新媒體誕生,亦成為了第一批主場博客。記得在2012年香港書展,蔡東豪、宋漢生、劉細良和尹思哲,開了一場講座,題為「報紙末日?」,可說是主場新聞開張前的造勢大會。於問答環節,有位《陽光事務週刊》的記者穿著公司T恤發問,當時蔡東豪認真地表示對《陽光事務》極為讚賞,想不到,這兩個媒體在短短兩年間都先後結束了。
作為香港網上新聞媒體,主場新聞其實並非先驅,早期的香港網媒,大多以社運題材為主,公開投稿並來者不拒,少有打正旗號「當做一盤生意」地運作。亦從來沒有一個網媒有過這麼強大的人際網絡和資源作後台,因此主場在初創時期,不少紙媒與網媒的朋友都對這個平台嗤之以鼻。
主場新聞之所以成為新舊媒體界眾矢之的,我認為有以下三大原因:
- 主場沒有採訪記者,大部份即時新聞都是以「策展」(Cruation)或「引述」等方式「綜合報導」,令其他媒體感到自己辛苦採訪得來的成果被人抄走,為此感到不值。
- 雖然沒有記者,但主場負責策展的人員卻不算少,加上任何網上資料都可以成為報導來源,主場往往能夠先於所有其他媒體發佈消息,成為讀者的主要即時消息來源。傳統媒體因為架構問題追不上主場的速度,新媒體又多數沒有主場的策展資源,所以新聞更新的頻率上,主場可說是贏到開巷。
- 博客向主場供稿,不收稿費,這事眾所周知。其他需要發稿費的媒體怎能夠不眼紅?不少免費為主場供稿的作家都已經有一定知名度,甚至是獨當一面的作者,而物以類聚,主場的作者群一日比一日壯大,這班不為稿費的作者,文章除了寫給一般讀者看,更在乎的是其他主場博客的讀後感,所以幾乎篇篇精品,無論質和量,主場的文章能夠保持極高水平。
主場做得最聰明,也最令人眼紅的,就是充份展現了Exclusivity的藝術(不論是無心還是有意)。每隔一段時間,主場新聞都會在他們的辦公室搞一場「博客派對」,讓主場博客能夠互相會面-試想想,能夠和蔡東豪、徐緣、區家麟、CK 、鍾樂偉等等文化界明星把酒言歡、月旦時事,對於一般人來說可謂夢寐以求的機會,難怪有不少主場博客就算沒有稿費,都仍然努力發稿,以便能夠留在派對邀請名單之列。這個情況令我聯想到電影《社交網絡》中,Mark Zuckerberg拼命想加入的哈佛大學「鳳凰會」,如何啟發他創造Facebook的故事。
除了Exclusivity,主場新聞的一鼓傻勁也是令人願意免費寫稿的原因。無論你認同主場的立場與否,亦不能夠否定他們「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豪氣。對於早已上岸的一眾創辦人來說,搞主場根本沒有著數。早已有名有利,若要辦媒體過過癮的話,搞一本《號外》又得,高檔八掛雜誌亦可,為可偏要沾上政治,將自身安全置之不顧?除了「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之外,我想不到其他理由。
如今主場新聞結束,一班主場博客都希望把主場延續下去,因為「主場博客」這個身份,代表了某種共同價值、文化使命。Facebook上的「主場新聞博客群」,將本來四散的主場博客結集起來,讓大家仍然可以通過Facebook專頁來發佈文章,短短兩天已召集了近六萬人讚好,以我預計,一週之內應可破十萬大關。
除了博客文章,主場最殺食的始終是速度無與論比的即時新聞。要重建主場,需要重組策展團隊和編輯,再加上網站、內容管理系統、智能手機和平版電腦App,才算得上一個完整的新聞發佈「平台」。現在各方主場的支持者都在磨拳擦掌,大家各自都有想法和計劃,究竟未來主場博客能否將主場新聞的精神傳承下去,取決於有否一個能夠凝聚和領導現有博客的平台出現,如果不能在事件還未降溫前及時建立起來,主場新聞這個有著超強凝聚力的媒體就有可能隨著熱情減退,最終成為絕響。
(在此要感謝蔡東豪和主場一眾創辦人及工作團隊,特別要多謝尹思哲帶我進入主場新聞的世界,以及編輯陳裕匡一直以來的照顧,祝大家一切安好。)
The post 主場博客何去何從? appeared first on 偉大航道 The Startup Grand Line.
Source: grandlin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