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 高雄發生氣爆事件之前,公民 1985 行動聯盟原本打算再次號召大家在 8 月 3 日一起重返街頭,他們呼籲公民在 8 月 3 日下午 6 點穿著白色衣服到立法院濟南路口參加此次活動:「告訴政府,它或許可以阻擋我們的聲音,但是他們奪不走我們的公平正義。」此次活動,因為高雄發生的氣爆意外而取消,不過,台灣社會仍應該審慎思考這個活動的意義與價值。
去年的 8 月 3 日,公民 1985 行動聯盟舉辦的「萬人凱道送仲丘」活動。義務役士官洪仲丘在部隊裡遭受長官的虐待致死,加上政府處理態度不公、怠慢,而引發全台灣公民悲憤,而留下了 25 萬白衫軍的「凱道銀十字」令人難以忘懷的感動畫面。
大家齊聚一堂,25 萬人用真心歌頌著《悲慘世界》裡反抗強權、腐敗政府的歌〈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的改編中文版。
「你敢有聽著咱的歌,唱出艱苦人的苦痛,這是咱毋願一世人成做奴隸的心聲。咱的心振動袂定,若親像勇敢的鼓聲,向望有一工活出自由的新性命。」「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Singing the song of angry men? It is the music of the people Who will not be slaves again!」
一年前 25 萬人在府前廣場一起唱這首歌,洪仲丘案在今年的 3 月一審判決結果出爐,審判結果引發社會極度不滿,政府的態度卻是無動於衷。18 名被告中只有連長徐信正被判 8 個月,其餘全判 6 個月以下。以「去年覺醒,今年行動」為題,公民 1985 聯盟在一年後號召大家再度上街頭:「我們相信公民覺醒是改變台灣的根本力量,但我們不知道公民是否已經覺醒。」而他們「不甘願」,我們就這樣忘記洪仲丘、忘記正義,繼續作為政府的奴隸。而這次活動就是要賭台灣的公民一定會再次挺身而出。
如果去年你也曾經上街頭,今年你是否會響應 1985 聯盟的號召再度上街?你認為街頭運動真的能帶給政府正面的壓力嗎?這樣的抗議,是否真的能讓政府聽見人民的聲音呢?
- 不只台灣,爭取活出自由新生命的抗爭全球延燒
其實,不只台灣社會蘊藏一股由底層社會而起的抗議能量。回顧 2010 年代開始至今各國的社會面貌,全球都在這股抗議風潮中。較早的阿拉伯之春、佔領華爾街運動,一路吹往雅典與莫斯科,2011 年《時代雜誌》選出的年度風雲人物就是「全球抗議者」,而且認為,這股全球抗議風潮正在改變全球政治社會的面貌,也正在重新定義由下而上的來自底層人民的力量。2012 年之後,這股抗議風潮在更多城市發酵。在巴西,因為公車費用的爭議而引發民眾不滿;土耳其學生走上街頭為了反對政府一樁改建計劃;印尼人民因為油價膨脹而憤怒抗爭;保加利亞公民抗議反對政府任用親信。
為什麼社會運動的能量同時在多個國家醞釀崛起?《經濟學人》 去年中一篇文章對這個現象提出觀察,答案是「網路」。隨著科技發達,網路的社群傳播力量愈來愈強大,資訊傳播權力落到公民手中,對掌握權力與金錢的既得利益者的反感,藉由網路社交網站的傳播而快速組織化,力量強大且發展速度極快,這種抗爭運動的集結本質,不再如以往只能藉由工會等既有的體制內組織才能成形。
這種藉由網路發起的、自外於既有政治體制和黨派動員力量而開始的社會抗爭運動,台灣是在 2013 年洪仲丘案件為濫觴而開始,2014 年 318 太陽花學運把抗爭運動的能量,正式導向整個社會對台灣民主社會未來發展的急迫關懷與省思。但是,這股能量能夠持續嗎?1985 聯盟在上月底號召公民再度上街頭時,就有媒體唱衰要等著拍下「去年 25 萬,今年 250」的照片。
台灣公民社會遇到的挑戰,也正是國際輿論目前激辯的問題:這種由下而上的、在體制外的抗爭,對於推動民主社會持續進步發展,真的是有效的作法嗎?這種能量是否能持續?真的能對體制內的掌權者產生作用嗎?在全球各處煙硝四起的抗爭運動,能連成一線成為全球性的民主運動嗎?
- 唱衰聲音:抗議本質仍侷限在地因素,缺乏國際性串連
英國 Warwick University 裡的民主法治學教授 Richard Youngs 並不看好這股從網路上生成的社會運動力量。他認為,仔細去看發生在各地的每個抗議活動,會發現在這些抗議活動的本質上,很難看到世界性民主的精神。有些抗爭活動是為了改變某些大體制,有些是為了改變一些地方政策,但大部份的抗議活動都是為了地方上某些小事、政治人物醜聞而引發,而這些的抗爭活動都少了真正的「民主國際觀」,讓整個國際都能共同邁向民主的終點,這樣的精神是看不見的。此外,這些抗議最後收到的抗爭成效也太微弱,對掌權者的影響不足。
像是在土耳其,在發生抗議活動後,政府不僅沒有做任何改變,反而首相 Recep Tayyip Erdogan 更集權、更堅固自己的權力。另外一個例子來說,根據 BBC 報導,烏克蘭示威者抗議政府推延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定。但難道烏克蘭政府與歐盟簽了協議,就能確保烏克蘭遠離俄羅斯的控制,投入歐盟懷抱嗎?似乎這樣的抗爭是沒辦法確保他們未來的民主。
Youngs 認為,現在的抗爭活動就跟那些名存實亡的政黨、民間團體是一樣的,雖然存在,但無法有效與政府溝通。
- 正面評論:抗議或許未成氣候,但絕對是給政府壓力的有效溝通手法
同樣是來自英國的《經濟學人》 對上街頭則有不同的見解,這種來自網路的社群力量只會愈來愈大、影響能量會不斷擴散,民主化本來就是一個長期的變遷過程,政府部門不應該輕忽這個力量。《經濟學人》甚至警告:「政治人物如果還執迷不悟,盡是做一些守舊不知變通的事,前景將不太看好。」
舉例來說,土耳其人上街頭發表他們的不滿,警察用暴力不正當的手段壓制大眾造成傷亡,而引起群眾快速串聯用智慧型手機、社交網路而傳播資訊與新聞,即使第一線新聞消息不見得正確,但資訊已被傳遞下去,這已經造成政府的極大壓力。
民主不外乎就是給予政治有改變的空間,如果讓政府感到壓力、聽見大眾的聲音,他們說不定會在哪天願意接受人民期望國家不斷進步的心。藉由上街頭,也讓政治人物心裡更加了解,要得到選票就必須滿足選民,為了贏的選票,他們就必須做出改變!
民主國家的政府或許羨慕像中國這樣的獨裁國家,在北京的中央政府可以直接消弭抗議群眾,畢竟從很多例子看來,中國已經防範了多少次地方的抗爭活動?沙烏地阿拉伯也一樣,獨裁的手段讓人民禁聲;俄羅斯則是濫用罰款、判刑使得人民不敢言。或許獨裁真的讓許多民主國家的總統、首相羨慕的要死,但長遠看來,我們心裡都知道獨裁的下場絕對會是下個滿清政府。
利用強迫、暴力的方式試圖驅離民眾、掩蓋人民的心聲只會讓國家的結構更鬆散,2013 年土耳其連日示威抗議,人民的憤慨已經動搖著總理 Recep Tayyip Erdogan 掌權十多年來的政治危機,從前幾年看來,獨裁政府面臨著極大的挑戰,獨裁缺乏與人民溝通的體制,永遠無法紓解人民的怨恨,官逼民反之下,總有一天會瓦解。
所以民主國家的總統、總理也不需要羨慕,最好的方式還是用心傾聽大眾的心聲,別說話不算話。因為從 2011 到 2013 年的示威遊行看來,很明顯的人民已經快被逼得跳腳了,位在北京、莫斯科、利雅德的獨裁領導者,一定都感覺如坐針氈。
- 台灣民主未來的發展,掌握在每一個擁有行動力的公民手上
或許走上街頭抗議不能馬上達到目的或立即讓政府做出改變,但回頭檢視這幾年來的全球性案例,我們心中都有個底:這是條終究會達到目的地的漫漫長路。
若不做,就更不可能看見進步。
抗議或許在某些層面上造成社會的動盪,而如何有效的利用此方式與政府溝通、不造成衝突對立,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上街頭並不是要拆了政府招牌,也不是要造成大家衝突傷亡。但上街頭是為了讓政府更好,也讓人民過得更好。
公民 1985 行動聯盟這次的號召應該獲得台灣公民社會的肯定。畢竟 2013 年後在台灣發生的幾次抗議活動已挑起台灣人民想變得更好的決心,我們曾經心連心沸沸揚揚的撼動政府守舊、迂腐的決策,我們曾經為了一個人的公平正義挺身而出,台灣人民的勇氣不該被忘記,我們也不該氣餒,因為我們已經讓政府聽見聲音,我們已經在改變的路上了!
(資料及圖片來源:經濟學人、BV、Newtalk;影片來源:Youtube)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