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我取這樣的題目很奇怪,因為長期追蹤電腦玩物的讀者,都知道我是一個 RSS 閱讀工具優先的使用者。
所謂「 RSS 閱讀工具」,用功效來說就是自己訂閱自己喜歡的資訊來源,在一個統一閱讀器上接收與閱讀,完全客製化最適合自己的內容。
早在 2015 年,那時大多數人可能覺得 RSS 已死,但我寫了一篇:「社群時代,你還在手工訂閱嗎? 」提醒大家在知識浪潮中,更應該利用 RSS 保持自己閱讀的獨立性。
而在最近的 2018 年初,我甚至還在繼續推薦大家不同的 RSS 閱讀服務:「用 Inoreader 開始為自己閱讀作主:15步上手指南與訂閱包分享 」。
但這麼推崇 RSS 閱讀工具的我,每天閱讀第一階段一定是先讀 RSS 而非社群的我,卻不認為復興 RSS 取代臉書是個解套方法。
受到臉書爆發被劍橋分析濫用用戶個資,並試圖影響大選的新聞影響,更多人意識到社群上自己的資訊接收可能被左右,這是近因。而長久以來,也漸漸的有許多人意識到 Facebook 的演算法,似乎讓自己沒辦法看到真正想看的新聞,這則是遠因。
於是在 2018 年 3 月 30 日,國外著名媒體 Wired 發表了:「IT'S TIME FOR AN RSS REVIVAL( RSS 復興的時刻到了)」一文,獲得非常大的迴響、分享與討論,文章中最主要的論點,就是要擺脫 Facebook 演算法的控制,那麼可以回頭去使用像是 Feedly、 Inoreader、 The Old Reader 等服務,自己主動訂閱新聞來源,不要受到控制與左右。
多年來雖然 RSS 閱讀服務一直都不是主流,甚至還經歷了像是幾年前 Google Reader 關閉、今年 Digg Reader 也收攤等事件,但一直都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忠實使用者, Feedly 這個最大的 RSS 服務也擁有 1400 多萬的使用者。
所以當「IT'S TIME FOR AN RSS REVIVAL」文章一出,無論是原本 RSS 的愛用者,或是受夠臉書演算法的使用者,自然覺得興奮。
不過換個工具到 RSS 閱讀器 ,就真的能夠解決問題嗎?在更多年之前, RSS Reader 還算相對熱門, Google Reader 還存在的時候,或許很多用過 RSS 的朋友還有印象,那時候很多人在抱怨 RSS 讓知識爆炸,訂閱了一堆來源,結果根本沒時間讀、太多不重要資訊,甚至要花掉自己更多時間。
而我要老實承認的是,「IT'S TIME FOR AN RSS REVIVAL」這篇文章雖然確實是在我的 Feedly 上看到的,但並非是因為我手工訂閱 Wired ,而正是因為 Feedly 的演算法推薦給我社群上最熱門的新聞話題所致!
那麼,該怎麼辦才好呢?
其實 Facebook 用社群機制來運算新聞推薦給我們, RSS 閱讀工具利用手工訂閱讓我們掌控資訊來源,這兩種機制本身都有用,所以問題不在用什麼工具上。
這兩種工具,都可能造成同樣的使用結果:
- 資訊大爆炸,會分散我的注意力,造成我讀不完的壓力,並且讓我把時間浪費在處理對我來說相對沒有產值的事情上。
- 沒有給我真正需要的資訊,朋友圈、機器演算或是我自己的訂閱,都可能限縮我的閱讀視野。
無論社群演算法、手工訂閱機制,在機器上都無法解決上面這兩個問題。
但這兩種結果其實歸結到一個共通的問題上:「我有沒有決定自己的閱讀目標是什麼?我的這個閱讀目標想要創造什麼實現?」在我的經驗裡,只要能確認這個核心問題,那麼資訊大爆炸與閱讀視野都不會是問題。
現在找不到好的閱讀工具,找不到好的閱讀方法,其實根源可能在於沒有確認閱讀想要實現的目標是什麼?因為:「設定未來目標的真正價值:「改變當下現實感」的最佳手段 」。
事實上,世界本來充滿我永遠讀不完的知識與資訊,大爆炸無論用什麼工具都會發生,而閱讀視野怎麼樣都還有擴充空間。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是逆轉自己的思考:
不是我要怎麼讀到好資訊,而是思考我要利用資訊創造屬於我自己的什麼東西?
如果我們一直想著「怎麼讀?怎麼讀?怎麼讀?」等著有個工具可以給我「最好的閱讀」,那很容易就再次陷入資訊大爆炸與閱讀視野氣泡。
但如果我們反過來想:「怎麼用?做什麼?我要創造什麼?」那在資訊閱讀上,我們就反客為主,閱讀變成只是手段,資訊很多但我取目前我能拿來利用的,視野需要擴張但我透過實踐出成果來擴張,而非只停留在怎麼讀之上。
除了專家要針對某種知識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外,一般人的學習,可以試試看以創造自己的價值為目的,不只是讀網路,閱讀書籍也是如此:「如何閱讀一本書?我的深讀、反芻、拆解三步驟 」。
例如我閱讀資訊有一個多年以來的明確目標:「改進自己的工作效率、撰寫更好的部落格文章。」
所以雖然我的 Feedly 或 Facebook 上每天都資訊大爆炸,但對我來說沒有影響,我可以很輕易地略過大多數訊息,優先關注到「跟工作效率」有關的幾個素材。
我也知道工作方法如恆河沙數,我還有很多視野局限、還有很多尚未學習,但我更追求「真正有練習」、「真正成為可分享的實踐心得」,所以我會很放心的暫時先放過大多數資訊,找到目前跟目標相關並最感興趣的,實際試試看,創造出成果,或是工作更有效率了,或是寫成一篇文章了。
因為我並不關心讀多少,而是更關心我可以創造多少。
最近還有一個例子,在養成「每天走路運動的習慣」後,最近我開始養成「每天跑步的習慣」。我要開始「練習跑步」,這就是一個新的資訊閱讀目標。
有了「跑步」這個學習目標,並且這個目標關注到一個我真正的實踐後,我就開始在 Google 常常搜尋各種跑步相關問題,發現了一些文章都很棒的運動健康網站,就開始訂閱到 RSS ,或是在臉書追蹤,在臉書上更常針對運動議題與消息按讚。也會開始購買跑步相關的書籍閱讀。
於是很快的,我原本的資訊閱讀習慣就長出了一個新的視野,結合真正的實踐,我在跑步上相關的知識也快速的增長、驗證,並且開始產生屬於我自己的心得。
所以,不用擔心自己「還缺少對哪個熱門議題的關注」,因為要掌握基礎知識是相對簡單的,除非你要成為這領域專家,要不然我們也就是掌握基礎知識就好。而既然掌握基礎知識這麼快,所以我會建議:「等我真正需要時再去掌握即可。」
先有一個明確要實踐的目標,以實踐為目的,然後才去掌握這個領域的資訊。
我們不用擔心還有哪些熱門議題的知識沒看到,因為如果沒有實踐,這些知識有看跟沒看其實差不多,甚至多看了也只是多花了一些沒有產值的時間。
相反的,如果我學習知識是為了實踐,我就在不斷的創造與累積成果。我最近逐漸養成每週都可以跑步四到五天的習慣,並且開始不會像一開始一樣容易疲勞與痠痛,這或許才是知識真正的目的,就是創造出屬於我自己的成果。
我在今年的新書《電腦玩物站長的筆記思考術》中也提到,好筆記有三個原則,最後一個關鍵原則是:「我想要變成怎麼樣?」
如果沒有這個目標性的思考,筆記就會變成只是複製,而資訊閱讀也會變成過眼雲煙了。
相反的,把握住「到底我真正要實踐的具體目標是什麼?」那麼那些工具的問題可能都不再是問題,工具的功能變成可以利用的利器。
無論是傳統媒體給我們報導、 RSS 閱讀器給我們訂閱的資訊、臉書給我們可能想看的消息,其實都還是缺乏目標性的「廣泛閱讀」,當然,這當作一種刺激也無不可。但若是這當作唯一的閱讀方法,就很容易變成讀了很多,但什麼都沒發生。
這時候,或許我們可以試試看這樣的解決辦法:先掌握一個「你想要實踐的目標」,然後針對這個目標去做「垂直的閱讀」,從這個目標相關的知識往下深掘,並且一邊閱讀一邊實踐,目的是實踐,而不是讀了多少。
讀完這篇文章,對相關主題感興趣的朋友,還可以延伸閱讀:「我如何在 Evernote 養成每日寫作習慣與鍛鍊寫作技巧 」、「我如何利用電子書養成更積極的閱讀習慣?」、「如何只讀 20% 也能兼顧速度與品質的跳躍式閱讀方法 」。
(歡迎社群分享。但全文轉載請來信詢問,禁止修改上述內文,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 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RSS 不是臉書演算法解藥,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垂直閱讀與實踐)
Source:: playpceso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