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國 - Media OutReach - 2018年7月12日 - 全球領先的房地產服務商戴德梁行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研究報告系列之三----《蓄勢待發的世界灣區第四極:粵港澳大灣區展望及世界灣區經濟研究》。報告主要撰寫人、戴德梁行華南及華西區研究部主管張曉端女士表示,不管是資源運轉,還是創新和金融,「快」和「通」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都是關鍵詞。資源的高效整合正是灣區經濟的特點,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加金融基礎和國家層面上的各項支持都是未來灣區創造更多可能性的根本保障。
生而不同:先天稟賦助力科技灣區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改革開放探索的前沿陣地,又將成為中國第一個比肩世界灣區的大灣區,被視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風向標。能夠一直保持這樣的地位,除了歷史機遇,粵港澳的稟賦和基礎是無法忽視的。
良好的一體化基礎:從2009年《大珠三角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完成至今,國家和地方政策不斷有條不紊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讓新灣區的形成極具效率。
交通基建與經濟總量比肩成熟灣區:粵港澳大灣區2017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6,247萬標準箱,是世界其他三大灣區總和的4.5倍;機場群運輸規模同樣為各大灣區之首。與此同時,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速鐵路等多個重大交通建設項目令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形成在即。發達的交通網絡既高效連接全球各地又快捷溝通內部不同區域,為融合發展奠定基礎。
雄厚科創實力,創新潛力極強:2017年廣東省獲取專利數量全國第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擁有研發機構13,000個;擁有 17 家世界 500 強企業,包括騰訊、華為、招商銀行、中國平安、聯想等,主要分布在科技和金融領域。同時,還擁有港交所和深交所兩大證券交易所,尤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金融市場高度發達,恰恰為科創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進而也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創業的生態系統已然具備一定基礎。
發展趨勢:東西聯動 港深莞穗核心軸帶動西岸次軸
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的特殊的天然稟賦和產業基礎,戴德梁行粵港澳大灣區業務發展總經理及高級董事江冰河先生對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如下闡述:
「灣區的發展關鍵在於不同體制下區域的融合發展,應成立高規格的灣區協調機構,加快實現灣區內部各核心城市、不同行政區間的協同與合作。」
在大灣區空間重構方面,港深莞穗將成為優勢互補的灣區核心發展軸,灣區本身所具有的科創加金融兩個強勢產業將大大促進灣區經濟的騰飛;而在核心軸的輻射帶動下,未來重大基建的建成也將助東西聯動,促使珠江西岸次軸發展加速。
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在核心發展軸和珠江西岸次軸的融合發展下,輻射範圍將大大擴大,影響力深入華南腹地,統籌協作推動空間由多中心轉向網絡化,灣區城市最終實現發展均衡,要素得以充分自由流動,有望形成世界灣區經濟發展的第四極。
他山之石:世界灣區經濟發展特點總結
此外,報告還梳理了世界三大成熟灣區----三藩市灣區、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的定位和發展歷程。以三藩市灣區為例,前期依靠「淘金熱」與港口的優勢為發展奠定基礎,其後豐富的科研教育資源(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史丹福大學等)培育出創新的沃土,產學研的融合進而孕育了世界頂尖的科技企業,而在此過程中,區域統籌機構也在促進灣區一體化發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對此,戴德梁行對世界灣區經濟的發展特點進行總結:首先,港口經濟和發達的交通網絡是帶動灣區起步的最初動力與基礎;而豐富的教育資源和良好的創新機制將帶動灣區產業迅猛發展;市場方面,風險投資是打造創新生態系統的必備一環;而政府的整體規劃、行業權威機構的落地也將有利於灣區協同發展與產業集聚。
本報告為戴德梁行針對粵港澳大灣區議題發布的研究報告之三。未來,戴德梁行還將針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後續規劃及發展情況,持續進行探討和研究。
請按此連結下載報告(僅備簡體字版本)。
戴德梁行
戴德梁行是全球領先的房地產服務商,秉承敢夢敢行動的理念,通過兼具本土洞察與全球視野的房地產解決方案為客戶創造卓越價值。作為全球最大的房地產服務營運商之一,戴德梁行遍布70多個國家,設有400多個辦公室,擁有48,000名員工。在大中華區,我們的20家分公司合力引領市場發展,並於2017年一舉攬獲《歐洲貨幣》雜誌中國區四項年度大獎,在評估、代理、研究及綜合實力多個領域排名第一。2017年公司營業收入達69億美元,核心業務涵蓋物業管理、設施管理、項目管理、租賃代理、資本市場及顧問服務等。更多詳情,請瀏覽www.cushmanwakefield.com.hk,或關注我們的微信(戴德梁行)及領英專頁(www.linkedin.com/company/cushman-&-wakefield-greater-china)。
媒體請聯繫:
姚家怡
香港區市場推廣及傳訊董事
電話: +852 2507 0637
麥翠虹/梁曉殷
創思顧問
電話: +852 9482 3144 / +852 6077 7342
[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