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在網誌撰文,回顧早前參與特區政府及立法會大灣區訪問團的考察所得和啟發,當中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東莞華陽湖國家濕地公園和廣州瀝滘淨水廠,分別採用發展與保育並存,以及厭惡性設施與社區和諧共存的概念,為香港發展北部都會區和美化污水廠提供參考。
他又說,環境及生態局會繼續與大灣區城市合作,優勢互補,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以下是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4月29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行政長官率特區政府及立法會大灣區訪問團的四天訪問,行程緊密多元,成果豐碩,我很高興參與其中。
在深圳,我們參觀了國內龍頭電動車生產商比亞迪,了解電動車和軌道交通領域的發展。比亞迪一直支持及配合特區政府在推動新能源運輸方面的發展,除了為本港引入數款不同型號的電動私家車外,近年亦積極引入各類公共交通及商用車輛。政府計劃在2027年前引入3,000部電動的士,比亞迪是其中一個合作伙伴。香港現有兩輛比亞迪電動的士正在試驗,惟本港地理環境山多斜坡多,電動的士的爬坡能力略為遜色,與其在內地的表現有差距。趁這次到訪,大家就此問題商討,比亞迪會顧及本地的特殊環境對電動的士作出調校,這將有助在香港推動的士電動化。
特區政府近年致力推動綠色運輸,在新能源運輸方面,過去落實的措施已開始取得成果:去年已有超過一半新登記私家車為電動車。在未來,我們會繼續投放資源,推動使用不同電動交通工具,包括巴士、小巴、的士、貨車及渡輪等,同時會繼續擴展充電網絡,配合電動車的增長。近年很多人關注氫能的發展,國家在氫能產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方面定下四項基本原則:1. 創新引領,自立自強;2. 安全為先,清潔低碳;3.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以及4. 穩慎應用,示範先行。特區政府去年成立氫能源跨部門工作小組,統籌各政策局和部門準備本地採用氫燃料的工作,按著國家的四項基本原則來逐步推動氫能在本地使用。政府亦已在新能源運輸基金預留二億元,在今年有序地開展氫燃料電池雙層巴士及重型車輛的試驗。我們在新能源運輸工具的發展上亦要追趕其他灣區城市。
當城市急速發展時,亦不可忽略生態保育,經常有人在發展和保育之間去衡量輕重,現屆政府提出發展與保育並存的概念,我們在北部都會區提出實施積極的保育政策,建議收回在后海灣一些具保育價值的私人魚塘及濕地,連同相鄰的政府土地,構建濕地保育公園系統,既可進行養殖活動,亦可發展休閒娛樂,成為香港的後花園,讓香港在保育與發展之間取得恰當的平衡。我到訪東莞時,對華陽湖國家濕地公園印象猶為深刻。這個風光明媚的公園,以往是工業重地、受工業污水嚴重污染的地方。在國家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下,東莞市政府嚴管企業排污,從源頭治理污染及修復濕地後,把這地方打造成一個國家級濕地公園,生態保護修復外,更每年吸引超過五百多萬人次來享受大自然,增加民眾生活的幸福感。華陽湖從污染重區發展成國家濕地公園,這正好印證北部都會區的保育與發展並存概念是切實可行。
城市的發展少不免會產生一些整體社會必需、但因對鄰近地區衞生環境有負面影響而不受當地居民歡迎的公共設施,一般稱之為厭惡性設施。各地政府都費盡心思將這類設施對周邊居民的影響減至最低,並與社區和諧共存。廣州瀝滘的淨水廠「地下建廠、地上建園」,雖是污水處理設施,但又能美化環境,其綠色生態環保理念確實令人印象深刻、津津樂道。不少議員都向我提出將這個概念引入香港的污水處理設施。儘管香港的高密度和沿岸發展使到很多設施不能建在地下,特區政府渠務署在新建的污水廠亦有沿用美化設施,善用土地資源的概念,我亦藉此機會簡介一些例子。
觀塘污水泵房優化工程---泵房公園
傳統污水處理設施的設計一般以露天為主,觀塘污水泵房優化工程加建上蓋覆蓋泵房,在泵房上方興建園景平台及兒童遊樂設施,在繁忙的觀塘海濱提供約11,000平方米的休憩空間,園景平台預計於2023年年中開放予公眾使用。
石湖墟淨水設施---共享空間
渠務署正在重建現有石湖墟污水處理廠,升格為石湖墟淨水設施。除了加大其處理量以配合北區未來發展,項目將會在現址釋出約20,000平方米的共享空間,並加入大量綠化元素、河畔步道、觀鳥區、生態園和種植園,為市民提供休憩空間、遊覽區和各種水資源管理教育設施。共享空間的概念將延伸至周邊環境,制定兩條分別以上水的可持續生活和水資源與地區歷史為主題的教育路線,把設施融入社區,達到社區連結的目標。
元朗淨水設施---河畔步道及觀景台
建築中的元朗淨水設施亦加入優質的公共休憩設施,當中包括河畔步道、觀景台、教育走廊等,讓公眾享用。在技術方面,元朗淨水設施還會以能源中和為目標,產生足夠可再生能源發電以滿足廠房的整體用電需求,達至能源中和。
昂坪污水處理廠---設有再造水養魚池
在天壇大佛腳下一角有個幽靜的魚塘,數十條錦鯉正在一池清澈的水中暢泳,這些池水曾經是來自廁所、廚房的污水,經過三級污水處理廠的淨化後,污水從此有了再造水這新生命,除了潔淨得可以種花養魚,還供給昂坪旅遊區作沖廁用途。昂坪污水處理廠內更設有資訊中心,供學校團體、公眾認識全面水資源管理計劃及再造水使用的資訊。
雖然香港的地理情況和廣州有所不同,經驗和概念的交流必然會引出更多、更好的想法和做法。我已指示渠務署多了解瀝滘淨水廠的經驗,看那些地方有助進一步優化香港的污水處理。
環境及生態局會繼續與大灣區城市合作,優勢互補,融入國家發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