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的詩詞歌賦,到今天的報刊專欄,以至網紅視頻,不難發現飲食文化是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話題,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歷史的變遷、經濟面貌的演化、人民風俗和生活習慣,飲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是泡一杯茶、煮一道麵食,古今中外的製法往往各有特色。可以說,了解一個地方的飲食其實也是在了解當地的文化、經濟和歷史。
飲食文化的發展,更是和自然資源、氣候地理、經濟活動與水平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中國人常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簡單點出了人類始終依靠大地母親的餽贈;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體現了其經濟、社會和人文特質。在現代經濟體系裏,飲食是重要的服務業環節,和貿易、零售及旅遊等相互連動,整個產業鏈包括了耕種養殖、食材採購、運輸物流、餐飲服務和營銷推廣。豐富、具特色的飲食文化體驗,往往可以帶動本地的消費和出行,也可以刺激產品出口和旅客來訪。香港素有「美食之都」的美譽,美食經濟絕對是香港的機遇,特別是可以為年青人提供更多符合志趣的發展機會。
最近我訪問了香港職業訓練局轄下的中華廚藝學院和國際廚藝學院,對此有著更深刻的感受。學員們不管是在介紹別緻的朱古力製作和手拉糖工藝,又或是講解不同的花茶與菜式配搭時,我都能感受到他們對烹調藝術以至投身這個行業的濃厚興趣和熱誠。他們都抱持虛心學習、踏實練習、精益求精的求學和做事態度,難怪年紀輕輕便在業界國際比賽中屢獲佳績,不少學員更在畢業前更獲僱主聘用。兩個廚藝學院與餐飲業界保持著緊密的聯繫和協作,不少大師級主廚和米芝蓮餐廳的名廚(包括訪港的國際名廚),都曾獲邀到學院示範、與師生們交流,部分更擔任學院的顧問。學院還安排學生到內地及海外實習,除了豐富學員的學習和歷練外,也可望激發更多中外廚藝的交流與揉合,為香港美食之都培訓更多跨文化的人才,讓我們的飲食文化更豐富多彩。
「開心香港」系列的活動,職業訓練局是積極響應的支持機構之一。不論是在啟動禮上示範麵條製作、在「美食市集」內營辦試食攤位,又或是將於十月份舉行的「玩轉技能」嘉年華,學員們都踴躍參與其中,在美食體驗、時裝表演、智能運動、文創活動等領域與市民一起分享他們的創作和樂趣。
職業訓練局是本港最具規模的職業專才教育機構,每年為約二十萬名學員提供職前和在職訓練,頒發國際認可的學歷資格。轄下除了廚藝學院,還有酒店旅遊、設計、海事訓練等多元化的主題學院。我在過去多份的《財政預算案》中都有撥出資源,提升和加強本港優質的職業專才教育培訓,覆蓋餐飲、建造、護理、文化創意、時裝設計等範疇,並將職業教育和就業支援先導計劃(「職學計劃」)恒常化,讓學員可透過計劃以「邊學邊賺」模式接受學徒培訓並獲發工資,並在完成培訓後取得證書、文憑或高級文憑的資歷。截至去年二月,超過7,600名學員及約550名僱主參與上述的職學計劃,涉及的行業包括工程及相關技術、汽車業、設計業、珠寶及創意產業、檢測及認證業、醫務中心營運等。
人才的培育和多元出路,是支持本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涵,除了讓年青人能實踐自我、發揮潛能外,更同時匯聚大家的創造力和拼勁為不同經濟環節增添新力量。充裕的人才供應是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加強人才培育、提升整體勞動力的技能水平更是維持生產力和創造力的根本。人工智能、大數據和機械人等的科技變革,雖然衝擊著傳統工序和職位,但另一方面也帶來新機會。我們必須加強培訓本地人才,特別是提升跨領域技能的職前及在職培訓,為有志尋索新方向、邁進新賽道的年青人提供更多機會及幫助;也為希望透過學習新技能、提升競爭力和收入的人士提供更多上進的選擇。職專教育及多元培訓,有助增強整體勞動力的水平和學習能力,也有利於生產力的提升。職業訓練平台可讓學員、僱主、潛在客戶及市場更好對接和合作,在香港推動經濟轉型並朝高質量發展之際,職專學習和訓練絕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2023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