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確保河道及渠道暢通,減低水浸風險,渠務署近年引入多款清淤機械人,以提高清淤工作的彈性和效率。其中「創先河」系列中最新款的機械人,便專為河道清淤工作而研發。
遙控操作 疏通河道
該款機械人配備鏟斗和推土裝置,工作人員只需遙控它進入河道,便可清除沉積在河底的淤泥和垃圾。
渠務署新界北渠務部工程師封雪表示,一般情況下「創先河」每日可收集多達18公噸淤泥,由於機械人工作不受潮汐影響,讓清淤安排更靈活,有助縮短工期,提升效率。
體型輕巧 安全可靠
除了河道,在密閉的箱形暗渠進行清淤工作,更考驗機械人的身手。渠務署今年2月引入清淤機械人「智水清」,為目前該署體積最小的清淤機械人。
工作人員利用吊運機把「智水清」吊入箱形暗渠後,操作員便可在工作室利用聲納系統鎖定淤泥位置,遙控機械人進行清淤,每日可收集約十公噸淤泥。
突破傳統 減少限制
渠務署九龍及新界南渠務部工程師何仲恩表示,按傳統清淤方法,工作人員需要進入箱形暗渠內裝設或操控清淤裝置,會面對一定安全風險;同時,也要截斷暗渠內的水流,工作人員才可在沒有水流的情況下工作,故相關工作大多局限在旱季進行。
清淤機械人的出現,成功突破傳統清淤工作面對的限制。何仲恩指出,「最重要是免卻實施截流工序,讓清淤工作能全年,包括在雨季時進行,增加清淤工作的彈性和效能,並讓工作人員更安全地工作。」
加強監測 迅速應變
除了利用機械人,渠務署在防洪監測工作上,也不斷加強應用創新科技。
該署已在全港不同地點安裝逾250個遠程防洪裝置,例如雨量計和水位傳感器,24小時收集雨量、水位和潮位等實時數據,即時傳送至水文資訊系統。工作人員可利用智能電話或電腦,實時監察各主要河道和水道的狀況,協助渠務署迅速採取預防及應變措施。
渠務署今年內會增設約60個同類型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