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回顧一下著名品牌商標現今模樣及其歷史,想像一下它們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子。
蘋果
蘋果公司,原稱蘋果電腦公司,核心業務是電子科技產品。蘋果的Apple II於1970年代助長了個人電腦革命,其後的Macintosh接力於1980年代持續發展。最知名的產品是其出品的Apple II、Macintosh電腦、iPod音樂播放器、iTunes商店、iPhone手機和iPad平板電腦等。
IBM 國際商業機器公司,1911年創立於美國,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術和業務解決方案公司。該公司創立時的主要業務為商用打字機,及後轉為文字處理機,然後到計算機和有關服務,2011年IBM在中韓兩國行賄被罰1000萬美元。 施樂 施樂公司是全球最大數字與信息技術產品生產商。世界著名的CI設計公司——蘭德聯合公司,在1995年受聘於美國“施樂”公司,負責為這家在全球辦公自動化領域頗有建樹的公司設計全新的企業形象識別系統。於是,新的“施樂”logo設計一改以往冷漠、嚴謹的藍色調,以採用一種指定紅色來替代以前的“施樂藍”。紅色給人們的是一種朝氣蓬勃、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視覺效應,是“施樂”企業發展的最好像徵。XEROX、施樂、”The Document Company”和像素化的”X”標記是施樂公司的註冊商標。 微軟 微軟公司是世界PC機軟件開發的先導,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電腦軟件提供商,由比爾·蓋茨與保羅·艾倫創始於1975年。其主要產品為Windows操作系統、Internet Explorer網頁瀏覽器及Microsoft Office辦公軟件套件。1999年推出了MSN Messenger網絡即時信息客戶程序,2001年推出Xbox遊戲機,參與遊戲終端機市場競爭。 LG LG = Lucky Goldstar,LG集團,1995年前稱為Lucky Goldstar,韓國第三大公司,屬下有44家公司,在全球有大約300個辦事處和下屬企業,前身是樂喜化學工業會社。現在LG一般認為是Life is Good的縮寫。經營範圍:移動通信、數字家電以及數字媒體。 大眾 大眾,汽車品牌名,大眾汽車公司是德國最年輕的、同時也是德國最大的汽車生產廠家。使大眾公司揚名的產品是甲殼蟲(Beetle)式轎車(由費迪南德·保時捷設計),該車在80年代初已生產了2000萬輛。它啟動了大眾公司的第一班高速列車,緊隨其後的高爾夫(Golf)、帕薩特(Passat)等也暢銷全世界。 星巴克 星巴克(Starbucks),誕生於美國西雅圖,靠咖啡豆起家,自1985年正式成立以來,從不打廣告,卻在近20年時間裡一躍成為巨型連鎖咖啡集團。除咖啡外,星巴克亦有茶、餡皮餅及蛋糕等商品。星巴克在全球範圍內已經有近12,000間分店遍布北美、南美洲、歐洲、中東及太平洋區。 Google Googol是由美國數學家Edward Kasner九歲的侄子Milton Sirotta 發明的,後來在數學家Edward Kasner和James Newman的著作《Mathematics and the Imagination》中被引用。Google公司採用這個詞顯示了公司想征服網上無窮無盡資料的雄心。Google詞義的另一種解釋:G意義為手,00為多個範圍,L意為長,E意為出,把它們合一起,意義為:我們Google無論在哪裡都能為您搜尋出海量您所需要的資料。不作惡(Don't be evil)是谷歌公司的一項非正式的公司口號,最早是由Gmail服務創始人在一次會議中提出。 Gap GAP是美國最大的服裝公司之一。1969年創建時,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名員工。而現在,它是擁有三個品牌(GAP、Banana Republic、Old Navy)、4200多家連鎖店、年收入超過130億美元、員工16.5萬人的跨國公司。 諾基亞 諾基亞公司成立於1865年,是全球第三大手機生產商。2011年2月,諾基亞與微軟達成戰略同盟並深度合作。過去的幾年中,諾基亞股票已經陸續從倫敦、巴黎以及斯德哥爾摩證券市場摘牌退市,並將於2012年3月從法蘭克福證交所退市。2012年2月9日,由於經營不善,諾基亞宣布全球裁員4000人,並同時關閉約4000家手機製造工廠。 火狐瀏覽器 Mozilla Firefox,非正式中文名稱火狐,是一個開源網頁瀏覽器,使用Gecko引擎(即非ie內核),由Mozilla基金會與數百個志願者所開發。原名“Phoenix”(鳳凰),之後改名“Mozilla Firebird”(火鳥),再改為現在的名字。目前最新的正式版本為Firefox 10.0。 摩托羅拉 世界財富百強企業之一,是全球芯片製造、電子通訊的領導者。谷歌公司2011年8月15日宣布與摩托羅拉移動簽署最終協議,將以每股40美元的現金收購後者,總價約125億美元,該交易已得到兩家公司董事會的批准。2012年2月14日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獲歐盟和美國批准。 本文由譯言譯者celeron200編譯。 轉載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