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ney +》 迪士尼、Marvel、彼思、星球大戰…  出道放送情報合集!VTuber介巨頭彩虹社有五名新人出道!   DeNA 公開可以將任意聲音轉換成角色聲音的聲音轉換 AI「VOICE AVATAR 七聲妮娜」   《熱血硬派》系列35週年紀念新企劃啟動!   「KOF XV」新角色預告!「安琪兒」公開!   「寶可夢 晶燦鑽石・明亮珍珠」FINAL PV & 新情報公開!   「碧藍幻想Relink」 公開最新遊戲影像&主要畫面!   《Returnal》2.0更新帶來暫停循環和拍照模式   FIFA 22:PS5 的 DualSense 無線控制器與 3D 音效如何讓您在世界級賽事中獲得前所未有的沉浸感 

[LifeHack-30] 生活現實,總是還有最佳化下一步行動的空間

商業

最近我在研究著自己新 iPhone 的更有效工作流程(例如最新的這篇:iPhone 通知規劃心得:不是關閉就好,建立更高效率提醒流程),有些朋友看到就覺得也太認真,問我這樣會不會很累呢?

當然,研究一個「更好的」工作方法,需要去嘗試各種可能性,去思考自己的需求,去配套一個工作系統,絕對不能說輕鬆。但是不是累呢?所謂的累,包含壓力、無趣、挫折等等的情緒,但找到更佳工作方法反而不會有這些情緒,而是帶來成就、舒適、減壓、有趣的「更不會累」的能量

甚至在找到一個更好的工作方式之後,說不定可以幫你打開另一扇窗,幫你找回一些原本失去的、失望的東西。

這樣的態度,我也不只用在我對數位工具、工作方法的研究,我也同時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或者說,這是一個人生的統一態度,這個態度的價值觀是:

養成 「可以改變」的習慣,是最好的習慣

相信任何事情都還有可能因為改變而變得更好,所以我們值得去改變,不需要放棄,並且不用困於目前的現實煩惱中。




於是無論面對工作或生活,乃至於一台小小的手機,我們總是還有最佳化下一步行動的空間,而且這些改變可以讓我們更好一點,甚至有時候一切都可以變得好很多。

最近我的生活上就發生一個這樣的故事。

電腦玩物的讀者們或許都知道,原本是大眾運輸通勤族的我,今年因為老婆生產、小孩誕生,我變成一個每天要開車上下班的「塞車族」。我每天早上要開車從基隆送老婆去台北上班,然後繼續開車到自己上班的公司,於是每天早上都起碼要在高速公路上體驗塞車一個半小時的車程。

一開始,這個現實情況確實把我的早上高品質生活破壞了,早上出門後就是把所有時間都花在開車。

但是,外在現實情況無法立即改變,可是我有沒有辦法透過調整自己的行動,來最佳化這個流程呢?下面就是我和老婆一步步最佳化這個生活現實的過程。




原本,我是經過高速公路的塞車陣,送老婆到她的公司後,繼續在台北早上的塞車陣中,直到開車到我公司附近的停車場為止。於是我們就想,有沒有可能避開第二個塞車陣呢?當然不可能讓台北不塞車,而是我把車子停在老婆公司附近,然後搭捷運到我自己的公司。

結果這樣一測試,發現可以大概省下 10 分鐘的時間。

開車到老婆公司,再開車到自己公司,這是最正常的想法。可是如果覺得任何事情都可以改變,就會想去試試看不同選擇,嘗試前也不一定知道有沒有效,但有可能試過之後,發現效果比想像還要顯著

因為這樣一來,我不僅省下早上 10 分鐘時間,下班後,我不用在台北市內下班車潮繼續塞車去載老婆,先搭捷運,又可以再省 10 分鐘。




不過這只是我們最佳化生活的第一步行動。

接著要從基隆開車到台北市中心,原本走國道 1 號是最直覺的,因為看起來是直直的路線。但是,每次早上開 Google 地圖導航時, Google 地圖總是喜歡叫我走國道 3 號到台北,然後換信義快速道路切入市區,這在地圖上看起來要繞好大一段路,可是 Google 又常常說可以快 10 分鐘。

一開始,「安於習慣」與「懶於改變」的本能,讓我從來沒有想要去照著 Google 地圖建議走(即使我是那麼慣用 Google 地圖!)。

我們是不是常常這樣?別人建議我們可以試試看什麼改變,也不過就是「試試看」,但我們卻一開始就認為不可能改變?

可是後來想說,既然做了前一步最佳化,不如就試幾次看看,試試看改走繞路但比較不塞車的國道 3 號是不是真的比較快?沒有其實也沒損失啊?於是我記錄了原本走國一的時間,然後計算了幾次走國三的時間(對,也不能隨便試試,要認真嘗試才能知道是不是真的有最佳化)。發現平均下來,真的起碼可以快上 10 分鐘。

這又是一個原本違反我們直覺,但嘗試改變與測試後,發現還是可以最佳化

而且跟前面一樣,這個最佳化依然帶來另外一個我原本沒有想到的效果!就是我原本是接送老婆先到她公司門口附近,然後我再繞個巷子開車到附近停車場。

可是當改走國 3 省下 10 分鐘後,我們就想說,這樣會不會有空檔可以一起去附近吃早餐?因為決定要下車後一起吃早餐,我就不用先送老婆到她公司門口,而是我們直接開車到停車場停車即可,這樣又比原本省了 5 分鐘。




於是,在最佳化了停車的地點、最佳化了路線,又最佳化了停車的流程,三個步驟加起來,居然省下了 25 分鐘的時間。

而老婆和我利用這 25 分鐘,現在每天早上開車到台北後,都先一起找家咖啡店,吃個舒適的早餐,聊聊孩子聊聊生活,然後才各自去上班。

老婆和我也都覺得,這樣的一系列最佳化後,早上出門時間沒變,上班時間沒變,塞車情況也沒變,只有「我們的行動方式」改變了,但是生活品質與幸福感卻大幅度的提昇




如果說,一開始我陷入這樣的思考:「天啊!塞車開車好痛苦,每天都要浪費一個半小時,並且這是無法改變的。」那麼或許真的只能等塞車問題解決後(當然,解決外在環境社會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的生活效率或感受才會提昇。

但是如果我可以想:「塞車開車好痛苦,看起來短期內難以改變,我把他當作一個挑戰,看看有沒有可能最佳化自己的行動流程,找出裡面另一個更好的可能性呢?」

這樣的思考與行動模式,如果轉化成可以套用到其他問題的「元經驗模型」,那麼就是:

  1. 常常檢視自己的習慣、行為模式
  2. 找出裡面其他可能性
  3. 用行動去「實驗」這些可能性
  4. 把更好的、獲得確認的可能性,變成自己的新行動
  5. 最後會發現自己原本沒有發現的新世界

我認為最關鍵的步驟是「用行動去實驗這些可能性」,所謂「實驗」,就是我並不是確知他會更好才去做,而是願意嘗試各種假說。

這個行動的價值就在於,在我還不知道有沒有可能更好,我甚至不知道怎麼樣會更好的情況底下,我都願意實驗看看!而實驗後才有機會發現我原本沒有想像到的作法




這是一個正向循環的流程,因為一開始我相信有可能改變,嘗試後發現大多時候真的可以改變,於是又更堅信任何事情都可能有最佳化的下一步行動。

生活現實,總是還有最佳化下一步行動的空間。雖然我還不知道那是什麼,但我願意試試看。

最好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還有改變的空間,相信自己還有不知道的地方,所以不會被大多數現狀擊倒,因為我知道我還可以試試看其他可能性,或是一定還可以找到更好一點的答案。

或許這樣的自信,就能幫助我們渡過生活或工作現實大多階段的難關,無論進入哪一個現實中,總是能找到方法與步驟,去做到讓自己覺得更好的行動

這也就是我之前寫過的「簡單把生活變成任務,就能贏得意想不到的成就感!」以及「我如何用「不一樣」練習找回自己的快樂情緒?」。而這也是我面對自己人生階段改變的應對之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讀「新手爸媽3個月時間管理心得:你有足夠時間完成更多想做的事」。

LifeHack系列文章歡迎參考:

全文轉載請來信詢問,必須附上系列文章連結,禁止修改上述內文,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 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LifeHack-30] 生活現實,總是還有最佳化下一步行動的空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追蹤我的FacebookTwitterGoogle+,獲得更多有趣、實用的數位科技消息,更歡迎直接透過社群聯繫我。

Source:: playpcesor.com

隨機商業新聞

Micorso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