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科技是否能解決貧困,在學術界一直是個爭議性的話題。有人認為科技促進醫療、教育、農業,讓人類遠離飢餓與疾病;也有人認為始終會掌握在有錢人的手裡,從而產生「知識鴻溝」,造成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本次騰訊 WE 大會上,《愛範兒》訪問了一位過去十多年都置身於對抗極端貧困的年輕人,他的團隊不以募集捐款為己任,而是利用社交媒體的影響力,成功幫助了地球上處於極端貧窮線下的 12 億人。他的名字是 Hugh Evans。
Hugh Evans 是「全球消除貧困計畫」(Global Poverty Project,GPP)的創始人兼 CEO,這個機構主要推動教育和維權的工作,目的是在全球範圍內能夠消除極端貧困(extreme proverty)。
因過去十多年一直置身於對抗極端貧困, Evans 曾被《福布斯》評為「社會企業三十名人」之一,這有助於提升 GPP 在全球的知名度,從而在扶貧工作中取得更多的支持。GPP 的工作方式跟傳統意義上的扶貧不一樣,不僅僅是捐款這麼簡單。
- 不只給魚吃,還要授之以漁
中國有句老話是「長貧難顧」,這個道理運用在慈善上也是一樣。GPP 的理念是,要消除生活在世界最底層的極端貧困人口(extreme proverty),若僅僅是授之以魚,作用有限。
GPP 更多時候,會向貧窮國家或地區提供教育上、而非單純經濟上的援助。促進與落後國家之間的貿易,幫助他們加強改善健康和衛生條件,並在飲用水的健康問題上展開合作,從而加強落後國家在民生問題上的觀念。
Evans 認為,授之以漁,讓他們學懂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擺脫貧困,才是解決問題的基本。
- 當慈善遇到社交網絡:人們參與慈善的意願變高了
Evans 認為單純的集資,是過時的慈善。影響力和互動,是現代慈善的根本,而社交網絡,無疑是提升影響力和互動的最佳途徑。
2005 年社交媒體的興起,讓 GPP 整個公益事業方向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之前 GPP 只能用電子郵件的形式跟成員進行溝通,但現在人們能通過社交媒體來實時的了解 GPP 最新的發展情況,因此形成了雙方面的互動交流,使 GPP 近年成員數量出現了急劇的增長。
2007 年,Evans 透過 GPP 強大影響力,向澳大利亞政府施加壓力,要求他增加對國際發展的援助,因為這方面的工作,四年來澳大利亞在國際對外援助方面增加了 43 億澳元的撥款。另外,GPP 網站對捐款的會員實行積分獎勵,比如用積分換取演唱會門票,或者獲得榮譽獎章。
Hugh Evans 與比爾·蓋茨在 Global Poverty Project 活動中(照片來源:The Black Sheet Project)
- 科技並非解決貧困根本,而是政治意願
在訪問中,愛範兒與 Evans 探討了「知識鴻溝」的問題,討論科技是否會讓富人越富。
Evans 引用上週比爾·蓋茨的一番談話,談話中他對 Facebook 創始人扎克博格提出的「人人享有互聯網」有不同的看法:互聯網並不能解決貧困的問題,如果發生了瘧疾,單靠互聯網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技術只可以讓你有更好的疫苗、有更好的診斷工具。
但 Evans 承認,最終的解決不是靠技術,而是靠政治意願。如果一個政府或團體只掌握科技,而沒有對抗貧困的意願,就會導致掌握科技的富人變得越富,窮人變得越窮。對於慈善團體來說,有責任督促和培養政府對抗貧困的意願。
- 消除貧困,我們不能只看到窮人
很多時候人們在扶貧的問題上,注意力會集中在如何幫助窮人這個部分身上,但往往會忽略了其實富人的一些行為,才是導致世界貧困的主因。
例如我們曾在「科技為何無法解決飢餓」中探討過,其實得益於科技進步,糧食的生產已經遠遠超出了人類的基本需求了,但是食物浪費、分配不公,才是飢餓的根源。其他很多的領域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如碳排放等等,這個應該怎麼解決?
Evans 表示,他們也注意到這個問題,因此目前 GPP 每年 5 月份都會組織一個名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live under the line)」的活動,在這個長達 5 天的活動中,參與者的分配到的食物花費要低於國際制定的貧困線以下,即每天不能超過 1 美元。
這樣能夠讓普通人親身體會到處於極端貧窮線下生活的艱苦,但同時帶來了一個附加的效應 -- 讓他們了解了自己日常生活,其實過得非常奢浪費,參加活動讓他們會更加珍惜食物。
最後,Evans 也提到對中國的關注的關注:「我們很高興中國提出要把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的增長,讓經濟更加具有可持續性、更強的包容性……這對全球穩定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ifanr》)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