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導讀:全世界都在談產業轉型,究竟該如何做?本篇談到美國未來的發展,蓬勃的科技產業或許是決勝點,而這將連帶對整個美國的社會結構造成良性的變動。
今年 CES 展上物聯網大放異彩,許多傳統產業也開始積極與科技結合,像是 Audi 與 Google 合作無人車等。雖然還是有人質疑這種以科技為導向的發展主流,如我們曾報導過的,但不可否認科技就是趨勢,所有產業皆應該想好如何因應與轉型。
去年底我們也還有過另一篇報導指出,中國早就發現科技人才的重要性了,中國總書記習近平就發表了「秉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 我們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的言論。
面對美國和中國在產業上所做的技術調適和政策配合,台灣在高科技產業同樣有一定的優勢--不論是 3D 列印還是軟硬整合,我們都擁有很強的技術背景,但我們唯一沒到位的就是心態。
如果我們都同意台灣產業有轉型的必要性,企業在計畫發展目標時、政府在擬定振興方針時,更應該向中、美等大國看齊,不要讓台灣再次落後於創新的競賽中。
原文作者由 Vivek Wadhwa 和 Alex Salkever 共同撰寫。Wadhwa 為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Salkever 則是專注於雲端計算和新科技的作家。《TO》曾刊過 Wadhwa 所撰另一篇「在高盛工作就是出賣靈魂?在 Google 工作就是拯救世界?」。本文以第一人稱編譯而成。
過去美國曾受經濟大蕭條(Great Recession)所苦,現今經濟萎靡不振;即使美國政府大動作採取刺激方案,這個世界最大而先進的經濟體仍是大不如前。
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成長遲緩、薪水也凍漲,就業市場更顯得慘澹,而大學畢業生及資淺專業人士的生活比上一代差,更是美國史上頭一遭。綜以上幾點看來,強國似乎日漸傾頹,就好比 20 世紀的日不落帝國,夕陽終究會來到。
- 不友善的政策與環境,美國將不保強國地位?
還有人指出,雖然美國仍保科技界龍頭地位,但近來最大的新股上市公司「Facebook」性質上較接近媒體公司,並非創新科技公司;而龐雜的申請程序與嚴格規定,也使醫藥及醫學設備公司出走,轉往歐亞等地國家進行測試與銷售。
美國移民政策也十分堪憂.儘管大量證據顯示,美國科技創新與工作機會成長的重要推手正是富有技術的移民企業家,但是美國落後、具懲罰性質的移民政策卻跟不上時代變化,仍然對移民不甚歡迎。
美國人口老化也使年輕人負擔日益增加、健保支出高漲,而稅收結構也逼迫年輕人為老年人的利益埋單,種種跡象看來,美國已經不太像是叱吒風雲的超級強國。
- 儘管目前看來不樂觀,但科技業的大量突破正為美國帶來新一輪的機會
然而,若深入觀察,會看到美國截然不同的前景:事實上,強勁的復甦與振興即將展開,其推進力乃是科技創新.而科技領域的大量突破也將帶動生產力進步,並且節省大量社會成本,這些進展都將為經濟成長繁榮的支柱。
這些大多為數位領域的突破,而這些突破將延伸網際網路帶來的改變,繼而迎向「新世代」;在這個新世代,摩爾定律放諸任何領域皆準。
電腦輔助設計與加工等技術將對製造業造成永久性的改變,也會取代多數傳統製造方式,改以較環保與成本效益較高的增材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或稱 3D 列印),並以機器人與電腦程式控制,大幅降低資源浪費。
原本複雜而抗拒模型化(Modeling)的系統也將屈服於海量數據(Big Data),而這些海量數據使人們終於能理解,並改善最複雜難懂且多方位的互動.而海量數據無法協助之處,也可用遍存的群眾外包(Crowd Sourcing)方式來解決問題;以全球資源協助,一次針對單一活動來解決問題。
- 未來,科技將改變一切!而美國將會是這潮流的領導者
在現今大量數位化的世界中,A/B 測試及研發並行(Parallelization of R&D Processes)將成為常態,從航空公司的設計模擬、線上廣告、到人工製造器官等等皆是,此常態將使產品與處理過程所接受的檢測愈漸嚴格。
教育領域也將深受數位化影響:透過極為廉價的數位傳輸平台傳遞教學內容,再加上人腦學習的相關研究日益精進,我們學習知識的方式將大為轉變;最後將產生開放而富有彈性的教育系統與結構,以及更聰明、學問豐富、並且持續學習的人口。
當全球受益於以上變化時,美國將扮演獨一無二的領導角色。
- 綠色能源不再是噱頭,美國能源越來越綠化
太陽能板的廣告四處強打,強調使用太陽能源對於環境的益處,又可以省下電費,遂吸引不少人趨之若鶩;然而大多數消費者只知道太陽能板比燃煤環保,卻不清楚太陽能板廠商製造許多環境問題。該產業每年生產數以百萬計的太陽能板,卻也排放幾百萬磅的污泥與廢水。
在能源領域方面,雖然矽谷的綠能新創企業熱潮已經降溫,但是太陽能及風能每瓦生產的成本已大幅下降.根據市調公司 GTM Research 統計,太陽能成本在過去 35 年來下降 97.2%。可再生能源已經蠶食鯨吞美國傳統碳能源,在電費高昂的夏威夷州與加州最是明顯。
目前藻類生物燃料(Algal Biofuels)的發展較不順遂,但是生技醫藥的發展技術與複雜藥品製造皆有進展,或許能協助製出「插入式碳燃料」(Drop-in Carbon Fuels),而其原理是給藻類水分及週遭的二氧化碳以產生作用。
在能源轉換的過渡時期,美國暫時可倚賴開發量上升的天然氣.受惠於天然氣開發技術的進步,天然氣鑽取量上升,使能源成本下跌,導致燃氣發電措施取代傳統的燃煤電廠的趨勢。
於是美國墨西哥灣一帶開始出現許多高效率的鋼鐵廠與化工廠,因為該地區靠近輸送路線、也受益於低廉的天然氣與電力資源。而節能科技也將為之省下不少初期成本,像是 LED 燈泡、經改良的加熱與冷卻系統、還有像是 Nest 恆溫器等透過網路操控的硬體。
- 美國製造業的復興時代來臨,有機會改善國家整體結構
這些變化的影響不容小覷,可能帶動美國製造業復興,因為製造業的成本效益會透過自動化與機械化不斷升高。另外,人們學習的更多、更快、學習方式更簡單又更有趣。
醫療保健成本也將大幅減少,因為傳統的醫療方式將漸漸轉變成個人化的醫學服務.而物聯網:像是汽車、恆溫器、手機、節律器(Pacemaker)、各類器具、加熱與冷卻系統等等將彼此連結,並持續提供數據,讓我們優化效率,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由於美國擁有適應、整合、與發展新系統與新科技的能力,所以美國仍持續領導世界,並且將以此獨特姿態,在上述變革中收穫豐碩。
甚至,美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問題也有機會獲得紓解.上述進步可能改善美國經濟體質的弱點,也有潛力把美國的成長與發展帶入社會中下階層,改善過去 30 年來,美國中下階層達 70% 人口困頓停滯的收入與平均壽命。
- 網際網路的時代,其實還沒真正來臨
網際網路看似已蓬勃發展,但尚未大發其威;我們可以看見「電力」在工業革命後期帶動令人驚艷的改變,而網際網路還沒進入那般階段。畢竟,網際網路尚不如電力一般普及,而在網際網路普及程度層面,美國在已開發國家中屬後段班,所以成長空間還很大。
近年來,我們獲取知識的能力急遽成長;我們習以為常的搜尋引擎,對 20 年前的人來說根本難以想像,社交網路更是帶動我們接觸數百萬人以蒐集資訊和建議。
我們可以在網路上搜尋到各式資訊,像是即時股價、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評價、餐飲業者違反食安等消息等等,只要你身邊有行動裝置,無論你在世界哪個角落,都可以閱覽大量資訊。
就像美國工程師、X PRIZE 基金會的創辦人 Peter Diamandis 所言:「在肯亞中部使用手機的馬塞族戰士享有的知識管道,比 25 年前雷根總統還要多。」
- 延伸閱讀:
「畢業即失業」全台拉警報:連大學生都找不到工作,外流人才幹嘛回台灣?
(資料來源:The Washington Post;圖片來源:Wikimedia, 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