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ney +》 迪士尼、Marvel、彼思、星球大戰…  「KOF XV」新角色預告!「安琪兒」公開!   《Returnal》全新劇情預告片解開4大謎團   「Days of Play」優惠活動登陸PlayStation   日本恐怖遊戲工作室Chilla’s Art最新作《The Night Way Home | 帰り道》將於8月7日發售   2021年2月《State of Play》:完整回顧   RIOT GAMES × RAGE《特戰英豪》國際大賽確定將於冰島舉辦!   電競毛毯與電競椅等特價發售!Bauhutte的2022年新年首賣預告!   提神並回復專注力!在電競遊戲中試喝了「eSport對策 BREAK OUT」! 

【點矽成章:鄭志凱專欄】我們差人家多少?新加坡一棟 7 層大樓就有百家新創公司

商業

最近半年有兩個併購的消息,在台灣關心創新創業的圈子裡頗受到矚目,一個是黃家兄弟創辦的阿碼公司Proofpoint 以 2500 萬美金收購,另一個是清華大學團隊的 Gogolook,成立才兩年,就被 LINE 的母公司以將近 1800 萬美金的價格納為旗下

  • 台灣創業環境和成績的確有進步,但只是跟自己比就夠了嗎?

這兩樁併購案雖然為投資人帶來不同的投資報酬率,但都是成功的創業案例,值得創業者和投資人慶賀。但在慶賀同時,如果讀到「經濟學人」最近關於全球創新創業風潮 16 頁的特別報導,尤其是其中一篇文章介紹新加坡 Block 71 一棟 7 層樓裡有 100 家新創公司另一篇文章號稱深圳已成為全世界最佳的硬體創業城市,不免讀來令人觸目驚心,發現最近這兩樁被台灣媒體稱為「捷報傳來」的併購消息不過是台灣慣有的小確幸而已。

這幾年台灣創新創業的風氣和環境確實有可觀的進步,但在這場國際競賽上,我們距離跑在前面的國家是否越來越近?距離跑在後面的是否越來越遠?這才是關鍵問題。

  • 仔細審視,台灣現有創業環境的狀況

看我們有什麼,總是令人鼓舞,生起信心,看我們沒有什麼,難免令人氣餒,但也許可以心生激勵。台灣的創新創業引擎在過去 15 年,從減速到怠速;過去 5 年,緩慢重新啟動,而且似乎正在加速之中。例如各種創業次團體紛紛成立,國科會大費周章每年舉辦百人以上的創新創業魔鬼訓練營隊,國發會 5 年 10 億補助新創公司研發經費,這些都是可喜的正向發展。

創新創業的生態系裡,最重要的三個成分是:人才、技術、資金。台灣在這三個條件上長短不一,但究竟曾經名列亞洲四小龍,還有些厚實的底子。現代國際經濟以增加競爭力為主軸,政府對創新創業的政策支持力度是創業生態系不可或缺的第四個成份,台灣雖然本質和實質都偏向於弱政府,難有大刀闊斧的作為,但對創新創業基本友善,許多相關政策也陸續出爐。

因此台灣對於創新創業的四個基本條件──人才、技術、資金,及政策,大致具備。

  • 看完自己,來比較一下兩岸創業實力

但若來到國際舞台上較量,別的國家不談,美國與中國跟台灣的經濟關係最為密切,仔細觀察這兩個國家的創新創業條件,自然是美國最為完善,但中國也急起直追,似乎已經比台灣超前。用引擎作為比喻,台灣目前擁有的是一具四缸引擎,堪用,但馬力有限;中國已經打造出了六缸引擎,而且仍在快速進步中,美國則穩居科技大國之首,以八缸的創新創業引擎傲視群雄。

中國比台灣強在哪裡?依我個人的觀察,市場和經驗是中國創業六缸引擎較台灣多出來的兩缸。

1. 市場

市場似乎是一個客觀條件,中國人口是台灣 60 倍,面積 260 倍。市場廣大,讓中國新創公司有個一顯身手的大舞台,同一個創意,乘上大陸的人口基數,能夠呈現的價值便可能是台灣的 60 倍。

這 60 倍的差距,是創投是否願意投資的關鍵,也是公司賴以累積資源的腹地。這樣的市場優勢,使得聯想可以在過年前趕辦年貨,一週內連續從 IBM 收購低端伺服器業務,自谷歌手中買下進軍歐美手機市場的門票,也讓許多人預測五年之間,阿里巴巴的市值將超過亞馬遜。

但是市場也是一種主觀企圖,我在「小池養小魚,大魚找大池」一文中強調創業者必須重視對市場規模的敏感度。

對某些創業者,台灣也許是大池,對另外一些創業者,在小池子裡做一條自由自在的小魚也能自得其樂,還有一群創業者,如果自認非池中之物,便應該早早規劃如何走向世界。這三類的創業者不必分個高下,都能聚沙成塔,從不同的角度為台灣的經濟做出貢獻,怕得是目標、能力、資源、與期望值不相匹配,反而期望落空,造成空轉。

大魚可以找大池,市場規模雖然是一個客觀因素,卻不必是限制條件。新加坡人口只有台灣的四分之一,以色列是台灣的三分之一,荷蘭也只有 70%,本國市場雖小,反而能夠以全球市場為腹地,這些國家創新創業的視野有許多值得台灣借鏡的地方。

2. 經驗

其次是經驗。要說中國創業的經驗比台灣豐富,似乎違反一般認識,我這裡特別強調的是創業者間的經驗傳承和擴散

中國具有眾多互聯網時勢下造成的創業英雄,少年得志,精力正盛,理想猶存。例如 360 的周鴻禕(創辦的 3721 賣給 Yahoo), 優酷的古永鏘(原搜狐首席營運長),都是二次創業,一次比一次成功。

還有不少人由高管轉為創投,成為投資界的教父,像是紅杉資本的沈南鵬(攜程的創辦人及財務長),DCM 創投的林欣禾(原新浪網 COO)。再加上一群活躍的天使投資人,例如小米的雷軍、以買賣域名起家的蔡文勝、谷歌的早期員工周哲等等。這一幫人既有經驗,又擁有資源,既相互插花,又彼此較勁,既是許多創意的源頭,也提供創業需要的活水。

反觀台灣,早期 PC 時代第一代的創業者多仍老驥伏櫪,為企業轉型嘔心瀝血,無暇顧及其他。互聯網世代少數的成功範例,如奇摩、無名小站、Monday,創業者累積的資本有限,難以成群結黨,帶動風潮。最可惜的是不少成功的創業者,以及眾多中高階層的管理者累積了足夠的個人財富,見好即收,趁著年壯力富,享受起人生。

因此台灣創新創業的經驗既缺乏縱向的傳承,也少有橫向的擴散,新一代的創業者只好獨自摸索,四處尋覓資源,更難在市場上有所企圖。這種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景況,是台灣面對大陸蓬勃的創新創業現象必要的警覺。

  • 那反觀創業最蓬勃的美國呢?

如果將美國引進對照組,人才、技術、資金、政策、市場、經驗這六項條件,美國不但具備,而且更為充分完善,但是美國的創新創業的動能之所以鶴立雞群,八缸引擎的另外兩缸,可以說是它獨特的創意和不怕失敗的文化。

分析中西創業者的創業動機,中國或台灣仍以快速致富的心理為多,美國的創業者則追求成就,想要改變世界,所謂 Make a Difference 好像是一個口號,喊多了也帶著幾分認真。動機之不同,對於創意的品質便造成明顯的高下。追求快富就要尋找捷徑,捷徑中抄襲距離最短、改善其,創業者的心態比較像買辦或搬有運無的商人。

美國的創業者則更像藝術家,藝術家不但不屑於抄襲別人的作品,甚至不願重複自己過去的傑作,因此無論創業者或投資人,總在追求與眾不同、能夠持續的原生創意。這是美國,尤其是矽谷,創意能夠源源不斷的青春之泉。

看到美國有些新穎而簡單的創意,卻能為創業者和投資人創造可觀的市值,有人羨慕、有人憤憤不平、有人不以為然,但更值得反省的是,這麼簡單的創意,為什麼我沒有想到?

文化的因素更為抽象。世界各地文化各有特色,不需定於一尊,但同時各大城市也在努力複製矽谷在創新創業上的成功經驗。創業方法論可以學習,創業生態圈可以逐步發展,創新文化卻是移風易俗的人心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

依個人觀察,矽谷文化中特別有利於創新創業的成分,除了多元和開放這兩個基本元素外,還有幾個重要的成分,像是不以成敗論英雄的人才觀、不以金錢計長短的價值觀、以人為本放眼未來的世界觀等等。台灣施行民主多年,民眾素養平均,在文化層面上要能追趕上美國,應該比中國容易,但絕對不可忽視它後起急追的勁道。

無論四缸、六缸、或八缸,當然都是相對的比較,而不是絕對的論斷,本文的各個論點,其實都圍繞著這篇文章前面提出的問題:在這場國際創新創業的競賽裡,台灣跟領先國家的距離是否拉近?跟落後國家的距離是否拉遠?

你覺得呢?

  • 《TO》挑選,《天下獨立評論》其他好讀

林孟潔:無業世代 (Generation Jobless) 的救生圈

【最新上線】李濠仲:文明中的從容和自制

(原文出處:天下獨立評論

Source: techorange.com

隨機商業新聞

NordVP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