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o 源自 Kickstarter,是一套使用了開源硬體 Raspberry Pi 、8GB SD 卡、鍵盤、揚聲器等零件組裝的電腦,產品的目標是説明程式設計的初級者運行其開發的程式以及提供玩簡單遊戲的體驗。
起初項目希望募集 10 萬美元,最後以超額 1522% 籌得讓創始人在主頁上寫下「我都要給這 100 多萬美元跪了」的感歎,雖然產品要在 2014 年 7 月份才發貨的產品,早已有上萬名預付超過 99 美元以上的用戶在排隊翹首以待了。
實際上 Kano 最吸引人的,還是它的設計,這並非能簡單地描述成「好看」或「漂亮」,每一個細節中,都體現出 Kano 這支初創的英國團隊具備的自上而下對產品理念實現的能力:產品從未拆封開始便是一個完整的體驗,鍵盤、滑鼠、說明卡片 —— 即便是包裝拆開時的功能也被重新設計過,毫無浪費任何材料。簡潔的部件,鮮明的顏色就連小孩也能輕鬆駕馭。
創始人 Alex Klein 在 Kickstarter 上寫下這麼一段話:「Kano 是一款給孩子和程式設計初學者使用的,像樂高玩具般易組裝,寓學于樂,用它來創造未來吧。」
Kano 為了實現低成本、易裝載、用以學習程式設計的目的,在產品細節上下足了功夫:除了硬體上的統一性,Kano 團隊基於 Debian Linux 開發出一套 Kano OS 及 Kano Blocks 程式設計環境,可以動態運行 Javascript 、Python 等程式,操作介面如下:
查了半天資料,才發現我要表達的 Kano 這種「從硬體到軟體各種視覺上的設計統一表現」,專業術語上算做一套完整的 VI 規範。
根據《企業 VI 設計手冊》的定義:
「VI 即(Visual Identity),通譯為視覺識別系統,是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系統最具傳播力和感染力的部分。是將 CI 的非可視內容轉化為靜態的視覺識別符號,以無比豐富的多樣的應用形式,在最為廣泛的層面上,進行最直接的傳播。
設計到位、實施科學的視覺識別系統,是傳播企業經營理念、建立企業知名度、塑造企業形象的快速便捷之途。」
也就是說,從硬體到軟體到非數位實體,完整而高度統一的設計風格貫徹到每個細節當中,一個企業從產品到用品,都使用一套統一規範的設計語言,包括logo、配色、字體等,一整套設計規範。
- 怎麼像 Kano 的設計一樣:高度統一、體驗完整?
當然,任何事情都是有門檻的,經《PingWest》調查,Kano 這套優秀的 VI 設計源自著名設計師 Barber Osgerby 的 MAP 顧問公司之手,Barber 有著豐富的工業設計經驗,其作品集在此。
這種「一體化」的要拿捏起來並不容易,拿中國廠商舉例,小米路由器就是一個不太好的案例:
首先在需求定義上,小米打出了「發燒級硬體」、「玩轉智慧家居」、「大容量硬碟」這些功能,但從這些字眼裡就找不到他們要推向哪些人群,解決哪些問題。
為顯示高貴,電子設備配上了夾板木箱子;為顯示其「專業」,配上了防靜電手套及黑底細字的說明書;為顯示其高性價比,配了 1TB 的硬碟及迅雷白金卡。
於是一款集高端、專業、低價為一身的可供拆卸路由器便誕生了 … … 你不能說小米在每個部件的設計上不細緻,但放在一塊兒,就顯得有些雜。
這並非小米一家的問題。
我向業內的一位交互設計師(interaction designer)請教時,對方談到「一方面,我們永遠在 follow 別人。另一方面,有決策權的 follower 只能以他的決策標準去蹩腳的 follow,沒有決策權的人無法落實理念改變現狀。」
設計師舉例:攜程無線事業部曾外包的一套介面系統,起先攜程找了 eico 做過一版設計,接著攜程自己由組建了一個 UX(用戶體驗)團隊,但依然只是把 UX 部門當作畫介面的而已,他們很難意識到使用者體驗是一種從產品策略到終端使用者所面對,對產品決策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規範。
多數決策者看得到蘋果重視工業設計、重視零售店、重視產品包裝,但他們意識不到所有這些都是在用戶體驗大框架之下的一種整體的體驗鏈條。
沒有這種整體觀念,外表看上去再酷,最終實現出來的東西仍然會讓用戶覺得「不對味」,「追求極致用戶體驗」的口號下,總顯得有些「貌合神離」。
- 延伸閱讀
破解詛咒,FB 要用 Paper 證明行動社交還是他的天下
原來 Airbnb 美翻的 UX 是皮克斯動畫師設計的
偷學 Chromebook 的減法哲學:消費者想要的其實不多
【Crowdfunding 專欄】買這個!從小訓練小孩裝電腦,長大變成學妹愛戴的修電腦學長!
(本篇轉載自合作夥伴《PingWest》;圖片來源:Kickstarter)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