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ney +》 迪士尼、Marvel、彼思、星球大戰…  「FINAL FANTASY Pixel Remaster」第一彈於 7 月 29 發售!Steam 商品頁面同步公開   《質量效應》傳奇版:深入一探著名三部曲的視覺強化   《決勝時刻®:黑色行動冷戰》與《現代戰域》第六季於10月8日 登場   專門售賣元宇宙3D物品的NFT市場「MetaMart」釋出β版!   Nintendo Switch刀劍亂舞無雙 2022年2月17日發售   擁抱VR生存遊戲《Song in the Smoke》的原始曠野   任天堂再度聯手日本家居服品牌GELATO PIQUE推出超級瑪利歐系列商品!   尤菲篇章全新場景曝光!公開「FINAL FANTASY VII REMAKE INTERGRADE」加長版宣傳PV! 

未來沒有「網路公司」也沒有「硬體大廠」,只有軟硬整合企業能活下去

商業

最近遇到不少互聯網和硬體業的朋友,大家熱切爭論或關心著一個問題:在智能硬體時代,是硬體公司能夠最終勝出?還是只有互聯網公司才能主導未來?

筆者幾年前從硬件轉戰移動互聯網,兩邊都了解一些,但仍無法下結論說誰最終能贏,只能從問題的本身展開去作一些思考。

  • 互聯網公司與硬件公司做智能硬體,優劣勢在哪裡?

首先看一下純互聯網公司做智能硬體的優劣勢,這裡是指以 BAT(《TO》編按:百度阿里騰訊) 等為代表的眾多互聯網企業,不包括小米這種本身已經有一定硬體基因的公司。

互聯網公司的天生優勢就是懂人性和搞營銷,產品本身的媒體屬性很強,容易病毒式傳播。所以他們來​​做智能硬體的時候,也同樣在行銷、線上管道上佔有優勢,這也是為什麼一眾互聯網企業爭相發佈智能硬體產品,人們都還沒搞明白怎麼回事,反正就火了,動靜不小。

但如果解決不好後面的兩個問題或者劣勢,前面的優勢也瞬間成為大坑。

問題一:所做的智能硬體品牌是什麼,產品定義是什麼?沒有明晰的路,想通過快速迭代、反複試錯的方式解決,時間成本和經營成本絕對是個大坑,用戶信任度也將毀掉。

問題二:能不能找到可靠的硬體團隊或者願意配合的 ODM 硬體公司合作?這裡的 ODM 硬體公司是指整個產品的硬體設計(包括外觀、結構、電路、嵌入式軟件驅動等),不包括加工廠。很多人認為硬體技術很成熟,給完需求輸進去,從流水線上下來的就是預想的產品。但事實絕非這樣,這中間有著冗長的流程和各種看不見的陷阱。

再看硬體企業有什麼不同,這裡的硬體企業是指以硬體產品設計和銷售為主的中小硬體企業,少部分大企業如海爾 /TCL 等有自己加工廠的不在此列。

這類企業的優勢是精於硬件電路、產品外觀和結構設計,與各供應鍊和加工廠都有比較好的合作關係。

這類企業以深圳為代表,數量眾多,而且大部分都通過接海外品牌的 ODM 訂單而悠哉的生存著。經過近 20 年的學習和摸索、甚至模仿,現在已經是學有所成,而且整個產業鏈比較成熟,歐美最新的智能硬體大多也都是拿這裡的出生證。也就是說,只要用心做了,堅持做好做對了,深圳的產品創新及打造能力,幾乎不輸於美國。

但是,習慣於賺取海外美元大鈔的日子,養肥了、也養懶了很大一部分硬體企業,大部分硬體企業並不注意自身的品牌建設和營銷,對投入較大的軟體應用和服務興趣也不大,於是在近幾年,與小米這樣具有互聯網基因的企業競爭時,大多處於劣勢。因此,硬體企業也有兩個非常明顯的大問題:

問題一:硬體企業的品牌和行銷思想薄弱、能力不足。

問題二:打造產品的軟體應用和服務能力,提升產品附加值的能力很差。而未來的消費者,只會越來越注重品牌屬性和服務體驗,如果硬體企業不從這兩個方面進行突破,還靠著 ODM 訂單過舒服日子,一定會在競爭中日漸式微,走向沒落。

  • 小米和 OPPO,軟硬體結合出路的兩個代表

前面說了各種不好,那麼智能硬體,甚至軟硬結合方向的出路在哪裡呢?

「世上本沒有路,有人走了才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大馬路」。身邊就有兩個最典型的企業:小米是互聯網基因的軟硬結合企業代表,OPPO 是品牌打造最牛的硬體企業代表,都是從手機紅海裡,用幾年時間就成長矗立起來的大公司。

當然,大家成天看到雷軍和阿黎出來揮舞營銷大旗的時候,並沒有關注到背後費了多少人力和心思在硬體的設計、供應鏈的打造上面。除了吸引幾位硬體大牛加盟合夥外,雷軍也在早期親自參與核心供應鏈的關係維護,還經常南下深圳找手機同行們切磋學習,讓小米繞過了很多坑。
而另一個案例背後則是,OPPO 作為硬體企業,與曾經輝煌一時的天宇,幾乎同時從 06~07 年左右開始用 MTK 晶片做手機,但 OPPO 非常關注品牌建設和產品設計,也非常注重軟體開發,從而能夠一枝獨秀的成長壯大。現在的情況是,天宇手機已經快看不見了,而 OPPO 已經跟小米一樣,在大批量供應手機硬體的基礎上,也都有著很大比例的軟體服務收入了。
  • 軟硬整合:昨天還是藍海,今天就是哀鴻遍野,競爭從來不曾停歇過
智能硬體跟手機相比,同是軟硬體深度整合的產品,何嘗不是同樣的道理呢?

昨天還是藍海,今天就是哀鴻遍野,競爭從來不曾停歇過。軟體產品佔了一個坑別人就很難擠進來,快魚吃慢魚的故事天天上演,這也誤導著很多互聯網企業還沒準備好的情況下,就紛紛發佈智能硬體產品,除了博得眼球獲得一些行銷意義外,很多是在浪費企業資源,甚至損害原有的品牌。

即便是互聯網思維都沒有速成班,硬體基因更是需要積累和沈澱。你看錘子手機都慢成蝸牛了,還是有人投資,說明資本層面還是看好的,軟硬體產品往往是慢工才能出細活。

  • 未來沒有「網路公司」,也沒有「硬體企業」,只有軟硬整合公司
同時,對於硬體企業,則需要利用積累的硬體基因優勢,捨棄各種紛繁複雜的定制訂單誘惑,專注於細分領域悉心打造好的產品,回歸到硬體產品的本質(產品品牌),同時打造出好的軟體應用和服務體系,在未來智能硬體領域才有立足的機會。對於行銷的短處,趨勢是「好產品自己會說話」,「產品即媒體」。產品不好,錢再多或者行銷的人再厲害也是徒勞。

還有一位業界前輩特別說到,互聯網大佬現在可是卯足了勁要幹智能硬體了,為了入口和市場佈局,多少錢都願意砸,會不會對中小創業團隊特別是硬體創業者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啊?

我的回答是,如果好的產品和市場用錢就能砸得出來,這兩年巨頭們也就不用到處高價收購兼併入股了。每個細分領域總是需要專業的團隊,用足夠專注的精神,才能做出足夠好的產品 (包括軟體和硬體產品)。大公司的佈局,只是一種戰略,贏得市場卻是需要經歷多次戰役和無數次戰鬥才有可能成功的。

結論是啥,誰能贏?說實話難下結論,但結果其實不重要。雷軍曾說過「未來沒有互聯網公司」,同樣的,未來也沒有單獨的硬體公司,軟硬件一定會深度整合、融合在一起

延伸閱讀:

軟硬整合的能量到底在哪?矽谷都到台灣搶人才了,你說呢?

硬體是用眼淚與汗水完成的,軟體人我們心酸你懂嗎?

(轉載自合作媒體《虎嗅網》)

Source: techorange.com

隨機商業新聞

Addid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