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軟:迷途中的昔日王者
微軟在前不久發布了更先進的自家移動設備 —— Surface Pro 3。
從理論上講,Surface Pro 3 的發布處於一個完美的時間點上。一方面,平板電腦與筆記本的跨界屬性尚未完全被市場接受,但卻在用戶心中形成了一個逐漸完善的產品輪廓;另一方面,競爭對手的新品並未更新升級給予了 Surface Pro 的市場主動權,造就了可觀的輿論進攻態勢,It's so beautiful!
然而,上述所有的一切都基於一個前提:產品本身是否同樣優秀,換句話說,微軟在行動領域的產品能力能否贏得大眾的認可,這都是比時間問題要重要千百倍的問題。最起碼目前為止,問題的答案很不樂觀。
Surface 的硬體與軟體的組合方式在當前環境下得到的是一個另類解,以至於連微軟自己都一頭霧水,微軟製造了完美的方程式,但方程式的解卻超出了微軟的預期。
微軟走在這條路上,從起點開始方向就是錯的
從微軟在 Surface 上的遭遇不難窺探,微軟的產品能力還是相當令人滿意的。Surface Pro 3 的產品性能和外觀設計在業內算得上是頂級的。但微軟走在這樣一條路上,從起點開始,方向就是錯誤的,微軟一路狂幫,到最後才發現,南轅北轍的悲劇發生在自己身上。原因在於:兩個系統集成在同一硬件配置下的做法是導致兩頭都不討好。
微軟的初衷是希望 Surface Pro 3 能開創一個新的產品類別,這個類別處於 PC 和平板的分界線位置,屬於一個跨界產品。然而,在當前的數字環境下,PC 和平板電腦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生活狀態,這兩種生活狀態保持著低耦合的交叉平衡並推動著個人時間的演進,微軟卻把這兩種生活狀態高度集成在一起。
更要命的是,行銷方式的不明所以使得 Surface 處於兩狀態的夾縫中,如果去看 Surface 早期的廣告,通常我們都會一頭霧水,不知道微軟想表達什麼。響應式設計最怕的就是如此,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我不相信微軟不明白如此簡單的道理。那麼,就剩下一種答案:微軟在試圖主動的控制用戶使用電腦的方式,想「挾持」用戶朝他們希望的方式去改變。但微軟不是蘋果!因為微軟的產品沒有「酷酷的感覺」, 筆者很喜歡 Surface 的硬件外觀,但對它的用途而言,卻想不通我為什麼要用它,處於兩種心理狀態的尷尬定位直接了決定它在消費者心中的邊緣地位。
- 蘋果已經走在一條正確的路上
微軟 Surface 問題的背後是一個深刻的軟體生態的時代變遷,而這個時代,正是這個變遷的節點。微軟的做法顯然與時間產生了後向錯位,結果顯而易見。
什麼變遷?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變遷?說到底,是一個「功能」與「設計」的故事。蘋果與微軟的區別正在於此。在蘋果看來,設計與功能並重,對微軟來說,只在乎功能是否實現。記得蘋果 iMac 包裹著彩色的透明外殼面世的時候,Gates「一個塗滿漆的藍盒子」的諷刺讓 Jobs 惱火:我們的競爭對手大錯特錯的地方在於,他們認為這只是時尚,只是表面功夫而已(來自《Jobs 傳》)。
我認為,到目前為止,依然有很多人都不懂得這句話的意義所在。包括 Jobs 的另一句異曲同工的名言:Design is how it works。
Jobs 說這句話的語境是基於硬體環境的,然而如果你將這句話放在軟體行業裡,就會發現也相當適用。是的,設計是關於如何工作的,這種直接以效用為導向的設計模式將蘋果與競爭對手明顯區隔開來,品牌個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張揚。
蘋果的系統整合原則:數據同步,一切為了更簡單高效。在 WWDC2014 上蘋果將 OS X 系統界面風格和功能展現向 iOS 靠近,包括通過 iCloud Drive 將數據在兩個系統間共享,但是它們依然被硬體所分割開來,被生活情景區隔。可以看到,蘋果對行動環境和桌面系統的認識相當清晰。
以軟體為中心,依情景而生
筆者認為,這就是 Design is how it works 的精髓所在。軟體將來作為人類與訊息交互的第一入口,承載著數據流通、硬體擴展的情景融合設計,所以,軟體就是接口,通過這個接口,硬體、數據、交互才會高度有機集成在一起,呈現出對用戶簡單易用,對開發者高度可視化、對平台商更有效管理的生態格局。
雖說如此,但現在看來,上述的情況依然遙遠,但蘋果已經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當我們關注或者爭論某種設計風格時,我們就不知不覺陷入了設計的誤區,所謂響應式設計的最高境界便是,讓人感覺不到設計的存在。
- Google:面向未來,數據連接世界
與蘋果、微軟不同,Google 是個網路公司,這種特性決定了 Google 對數據的應用要更加嫻熟,Google 深知數據要流通起來才有價值,但數據流通要有平台,除了搜索引擎之外,操作系統 Android 將成為 Google 下一個數據流通平台。
Chrome 的雲端屬性本質上與搜索引擎一樣,只不過是把外圍框架從瀏覽器換成了硬體而已。而 Android 不同,區別就在於接受數據源獲取方式不同,Web 端扁平化的數據降低數據原始性,而 Android 更加立體化,更真實(好吧,其實我想說更私密)。Chrome 就像學校裡的老師,在教你的同時還教著別人,Android 好比你的家教,你和你的 Android 設備是一對一的關係,甚至是一對多。
Google 有很多產品,但這些產品的關聯是靠用戶生成的數據連成一個整體。用戶的靜態數據存儲在 Google Drive 裡,分別在不同的 Google 產品裡調用,包括 Gmail 裡的郵件和聯繫人,Calendar 裡的個人事項,分享到 Google+ 裡的圖片……。
Google 的面向數據的產品模式直接決定了其商業模式。用戶在左,廣告商在右,Google 的使命就是保持訊息流動與價值積累的相對平衡。用戶、Google 和廣告商形成的互補性集合體,使 Google 乘著商業的翅膀飛向了 Web 領域的巔峰。
而 Android 對 Google 最大的意義是它是一個綠色通道, Google 把自家的產品優先通過這條綠色通道進入用戶的行動生活,關鍵還是在培育自身的帳戶體係與用戶價值。不過筆者認為,Android 系統的雙重開放性必然會將這條綠色通道給毀掉, Google 可以和各家廠商簽訂協議來保證自家應用的預裝,但到用戶手裡,尤其是某些有強迫症的天朝技術男,一個 root,不管什麼綠色通道,瞬間被土崩瓦解。
鑑於行動端的大數據還停留在探索階段, Google 現在所做的是加大佈局範圍和加深整合深度。
Android 的未來絕不會只是行動端,事實上,這個大平台將成為個人的數據中心,所有的數據都通過 Google 服務彼此流通,發酵。可以想像, Google 對未來想像力的表達是三家公司裡最強烈和最直接的,這當然和 Google 的網路文化有關,但就這一點,也足以讓 Google 的商業潛力贏得市場的認可,不是嗎?
- 總結
從生態整合的邏輯和市場反饋上看,微軟的落後毋庸置疑。
雖說目前移動端是三大公司業務高度重合的領域,但從盈利上看,蘋果占據了市場的大頭,谷歌只是佔據了市場的注意力,來自 Net Applications 的最新數據,Android 在移動流量的貢獻率在 41.58%,尚不及 iOS 的 48.34%,微軟相對邊緣化,只占到 2.1%。
但要特別說明的是,其實他們各家的整體生態體系(包含行動領域)都相當成熟,只是在行動端這個在一定程度上評估未來的價值增量上,蘋果、 Google 佔絕對優勢。但在企業級應用裡,微軟依然一枝獨秀,獨領風騷已多年,這一點無論如何都不能被忽略。
微軟極需調整自己的戰略,甚至以一種全新的姿態迎接移動大潮,否則,微軟這艘巨輪遲早將在這股浪潮裡擱淺沉沒。
(轉載自合作媒體《36kr》; 圖片來源:Detlef La Grand, 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