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ney +》 迪士尼、Marvel、彼思、星球大戰…  你快死吧!「鬼滅之刃 火神血風譚」蟲柱「胡蝶忍」確定參戰!   「Nintendo Switch(OLED款式)」9月24日(五)開始接受預約!   多多自走棋全新版本 9月23日重磅上線   hololive-EN 1期生「hololive English -Myth-」新服裝生放送於12月9日至12日舉行!5位成員將以接力型式生放送   單刀直入新《NieR Replicant ver.1.22474487139…》遊戲畫面   一般人也可以參加的「eo×CYCLOPS」第一回電競大會「Apex Legends CYCLOPS Cup」舉辦!   奠定RPG基礎的辟邪除妖系列最新作「辟邪除妖VA(暫定)」預計於2022年推出!   擁抱VR生存遊戲《Song in the Smoke》的原始曠野 

Taylor Swift 投稿《華爾街日報》:唱片業的未來是篇剛要甦醒的 Love Story

商業

美國歌手,人稱國民小公主的 Taylor Swift 最近又做了一件為人津津樂道之事:她在《華爾街日報》社論對頁版刊登了一篇文章,探討「社交時代中的音樂產業」

好吧,儘管 Taylor 決定在這個姑且說略顯古板、難以消化的傳統金融媒體上刊登了一篇她自己寫的專欄,這樣的選擇讓《Business Insider》等媒體覺得有那麼點衝突,但管他的呢,Taylor 犀利的觀點,和生動的現代互動行為描述,都讓這篇文章讀起來精彩到了極點。 只能按個讚。

  • 對 Taylor Swift 來說,音樂的未來是篇正要開始的 Love Story

《華爾街日報》評:對 Taylor 來說,音樂的未來是篇 love story。

文章中,Taylor 首先拋出一個問題:「20 年、30 年、50 年後的唱片業將何去何從?」

有許多人都對唱片業的未來抱持著悲觀的看法,這些人當中有純粹是消費者的一般大眾,也不乏學者、從業人員、媒體等等,許多人都認為唱片業的未來會被網路消弭,實質的型態將會被分割、數位化。

但顯然 Taylor 不這麼認為,她自詡為充滿熱情的樂天派,她說:

我是為數不多還活著的,且認為唱片業並沒有瀕臨消亡,反而是剛剛蘇醒的音樂人之一。

  • 未來的音樂,要做粉絲心中那個「唯一的她/他」

音樂產業正在甦醒?Taylor 談到現有的產業中的確顯現出實體銷售的衰弱,一切都不再如同 20 年前唱片動輒就能擁有百萬張的銷量,但:

提到專輯銷售量,我想說的是人們仍在購買專輯,只是越買越少了。他們只買那些能夠打動內心的專輯、那些讓他們有強烈感受的專輯、那些在他們孤獨的時候讓他們覺得不孤單的專輯

總會出現那樣的藝術家,他們突破了情感層面,最終永遠停留在人們的生命裡。Taylor 寫到,她形容了世界上每天有許多音樂出現,人們看待音樂的方式就像他們看待各種感情的方式一樣。

有一些是為了好玩,像是爛大街的流行舞曲,連幼稚園運動會都在跳;有一些則是切身的代表了個人生命中的階段,像是國、高中深陷考試苦海的我,永遠都忘不了五月天的那首「瘋狂世界」;儘管一切已隨時間流逝,埋在記憶的某個角落,但偶然想起時總還會那樣的深刻。

更甚至,Taylor 說有些音樂就是「唯一的那個人」,我們會珍藏他們的所有,每一首音樂和作品,直到彼此一方停止了腳步。她說這是音樂人、藝術家夢寐以求的關係;她也深信這樣的關係在未來仍會存在。

  • 除此之外,Taylor 還分享了許多社交時代如何改變了音樂產業

(以下回應,直接編自 Taylor 內文片段)

● 簽名照近乎絕跡?

自從擁有前鏡頭的 iPhone 出現後,再也沒有歌迷向我要過簽名;「現在的孩子」唯一希望得到的紀念品是一張自拍照。

● 在娛樂產業中,Twitter 粉絲數的多少成了是否能拿到工作的標準?

我有一位演員朋友她告訴我,最近她參與的一部電影選角,在最後面臨二選一時,選角導演選擇了擁有較多 Twitter 粉絲的那位。

而事實上,這可能成為未來的趨勢:

這在音樂界也同樣成為趨勢。未來藝術家會因為他們擁有粉絲而獲得合約,而不是有了合約才有粉絲。

● YouTube 時代讓藝術家必須要在他們的現場表演加入更多的創意?

我們生活在 YouTube 世代。去年在巡迴演出時,每當晚上演出開始我要準備登台時,我都知道幾乎每個歌迷都已經在網路上看過我的表演了。 為了持續為他們帶來不一樣的表演,我請了超過一打的特別來賓一起合唱他們的暢銷作品。

我們這一代的人就是這樣,無聊就轉台、看書沒耐心就直接翻最後一頁。我們喜歡那些充滿驚喜、有趣,同時又讓我們崇拜的東西。我希望下一代的藝術家能夠想出不一樣的點子,驚艷觀眾;儘管這很難。

● 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到,音樂的界線已經模糊了,現在所有的東西都混和在一起:

另一個我看到越來越模糊的是「音樂的分類」;現在你聽到的好音樂都不會只有一種音樂風格、僅受一種流派影響。各種混合、各種可能都會出現。 像是:流行聽起來像嘻哈、鄉村聽起來像靈歌、民謠聽起來像鄉村 ──── 這對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進步。

我認為在未來十年中,所謂流派對作品的影響將越來越小,更多是成為一種組織的工具。

看完這些以後,你覺得她說的對嗎? 我認為音樂產業必然會轉型,漸漸從實體走向數位,人們會大量地使用 Spotify、KKBOX、蝦米等軟體來收聽、收集喜愛的音樂。但我也不否認音樂的深層價值和收藏性的存在;就像出版一樣,正在從大眾逐漸走回精品。

不管如何一個新形態的音樂產業模式,正在緩緩打磨、出現,或許真的會像她所說,這只是一個剛起步的 Love Story,音樂的未來並不悲觀。

  • 延伸閱讀

Spotify 一個月增加 800 萬會員,有沒有賺錢仍是未知數 — 專訪 Spotify 亞洲區總監

(參考資料:《Business Insider》、《Wall Street Journal》;圖片來源:Eva Rinaldi Celebrity and Live Music PhotographerSean MacEntee,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

隨機商業新聞

Disney 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