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的今天,另一波機械取代人力的浪潮正在蠢蠢欲動。除了機器人生產廠商 Fanuc、Yaskawa、ABB、Kuka 與 iRobot 投入心力研究機器人發展外,許多公司也開始投入這個領域。未來,機器人大軍若順利站上生產線,將又會有另一大批勞工被取代。
資料來源:有物報告
(資料來源:商業周刊)
機器人接替人類進行工作,除了會解放勞動力,還會帶來“血與淚”的失業。
(資料來源:雷鋒網)
在已開發國家紛紛投入鉅資研發機器人技術之際,南韓也不落人後,推出規模約 2.6 兆韓元(27.3 億美元)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計畫,要迎頭趕上美國、日本等機器人強國。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機器人工業協會 (RIA)29 日公佈,2014 年上半年北美機器人企業接獲 14,135 台 (註:創歷史新高)、總值 7.88 億美元的訂單,較一年前同期分別成長 30%、16%。RIA 指出,今年第 2 季出貨給北美客戶的機器人數量、金額分別達 8,197 台、4.5 億美元,分別較 2012 年第 4 季的舊歷史最高紀錄超出 31%、17%。2010 年迄今北美機器人市場平均成長 26%。
(資料來源:鉅亨網)
世界正邁入一個新時代,最強大的全球流將是思想和數字資本的流動,而不是商品、服務和傳統資本的流動。要想適應這一新時代,就需要思維、政策、投資(特別是人力資本投資)的轉變,很可能還需要就業和分配模式的轉變。沒人能夠完全知道未來的情況將如何。但試圖了解技術力量和趨勢的走向是個好的開端
(資料來源:哈佛商業評論)
每當一種新的事物或觀點出現時,人類的天性便是首先否定、再逐漸通過評估來選擇接受或抵制,不論是地圓學說、汽車飛機或是手機,在最初都遭到了相當多的質疑,但最終被人類接受。無人機也不例外,當它真正希望進入消費市場時,出於隱私及安全的考慮,不論是政府還是普通民眾大多持反對意見,但並不代表它不能改變人類的生活。
(資料來源:騰訊數碼)
在無人機這個議題上,台灣既無科技,也無產業,既沒人關心無人機的應用,更沒人留意公共政策的發展,跟許多國家相較,台灣是無人機領域明顯的落後者。
(資料來源:天下獨立評論)
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今日在經濟日報 4G 大未來高峰會表示,網路、數位時代的營運模式不同,業者應有想像力,堅持既有模式,抵抗消費者認為便利的模式,只會離消費者越來越遠。
跨海專訪 Tesla 台灣員工:技術強悍不夠,還要有改變世界的決心
有物報告跨洋專訪在 Tesla 電池製造部門工作的台灣工程師徐浩哲,感受一下在 Tesla 工作的感覺。
(資料來源:有物報告)
15 年前,我們正處在互聯網泡沫中,那時候機會和市場有限,但很多公司卻獲得了過高的估值。那麼,與 15 年前相比,我們現在處在一個怎樣的狀況中呢?
(資料來源:36kr)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