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多年、走過三輪公眾參與活動的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將於明天舉行填海及前期工程的動工典禮,我將會出席典禮見證這個能提供約49,500個住宅單位的計劃正式上馬,更高興看到香港以填海提供較大幅用地供發展的方式,能夠重新再出發,這對香港未來的土地供應而言,將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現時香港共有超過350萬人居於多個新市鎮,佔我們的人口近一半,新市鎮的發展讓香港人大幅突破了土地不足的限制,讓一代又一代香港人得以安居樂業,某程度上亦成就了香港過去高速成長的故事。但大家可有留意,我們對上一個新市鎮已經是多久以前落成?現時大家所熟悉的新市鎮,荃灣、屯門、沙田、大埔、元朗、粉嶺/上水等六個新市鎮都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發展起來,到八、九十年代則先後推展了天水圍、將軍澳和東涌,後者因香港遇上亞洲金融風暴及沙士等因素衝擊,樓市下滑而被大幅收縮發展規模,到2000年後更再沒有新的新市鎮落成,這也是我們現時土地供應緊張的深層次原因之一。
而在這些現有的新市鎮當中,不少土地都是由填海所得,對解決本港市民住屋問題起著關鍵作用。事實上,填海造地在香港已有百多年的歷史,是香港受地理限制之下增加土地供應、推動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可是,因為種種原因,香港填海造地的工作近十多年來放慢下來。在2000年至2015年期間,香港透過填海所產生的土地合共只有690公頃(即平均每年40多公頃),遠少於1985年至2000年期間的3000公頃(即平均每年200公頃,相等於約十個維多利亞公園),減幅近八成。
東涌現時人口約8萬人,即使計及正進行中的項目,人口亦只會增至約124,000,遠低於現時其他成熟新市鎮如沙田(包括馬鞍山)70萬人,或大埔28萬人的規模。現時東涌許多方面的配套仍然因為受制於規模效益而未能提供,這也是東涌居民經常向我們反映的問題。有見及此,東涌新市鎮擴展便正好成為契機,在增加49000多個房屋單位(公私營房屋比例為63:37)容納更多人口的同時,藉此大幅改善當區的配套設施,包括增加兩個鐵路站(東涌東及東涌西)、一個標準運動場(面積3公頃)、專上教育設施、診所、具規模的公眾街市,超過5公里的海濱長廊等,又會提供約87萬平方米商業樓面面積作辦公室、零售及酒店發展,創造超過4萬個當區職位,方便更多居民可以原區就業,節省交通時間。由此可見,發展新市鎮是增加房屋供應、改善社區環境和配套設施的多贏方案。
此外,隨著社會進步,今天我們在填海工程技術方面已相當先進,可以做到發展和保育並重,盡量照顧生態環境及周邊社區。以今次東涌東填海為例,我們在跟專家和顧問公司商討後,決定採用非浚挖方法 (non-dredged method) 進行工程,減少因淤泥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同時參考澳洲、美國等經驗,在填海土地的岸邊重塑「生態海岸線」。日後大家到東涌東的海邊,放眼所見將不會再只是水泥建造的人工海堤,而是可以看到由紅樹林、蠔籃、生態磚組成的海岸線,海洋生物既可在此形成潮汐生態系統,居民也因而獲得一個自然優美的公眾休憩空間,兩全其美。
我感謝社會各界在東涌新市鎮擴展的公眾參與活動中以實事求是、互諒互讓的態度,讓計劃經實際可行的調整後得以順利展開。未來香港仍有多個填海造地的建議和數個重要的新市鎮項目,例如洪水橋、古洞北/粉嶺北、元朗南及錦田南。我相信只要大家能下定決心,以務實和相互體諒的態度看待,填海以及新市鎮發展的成功故事便能重新再出發,讓市民得以安居樂業,為香港的穩定繁榮續寫新的篇章。
2018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