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Google Files Go 開放下載, Android 手機清理與離線檔案傳送」一文中,我再次提到「我一向很懷疑手機記憶體加速與垃圾清理的效果(懷疑的意思,不是他們完全無用,而是有必要嗎?會不會是白做工?)」,而有位願意深入討論的讀者,在回應裡提到一點:「您對於此類 App 寫作常隱含一定主觀意識,但請瞭解一項產品所以會推出,都有其功能性和市場,還請撇開這些隱含主觀意識撰寫文章。」
確實,我在自己選擇「不使用加速與清理 App 」的立場上,是一種「主觀選擇」。
在「客觀上」,清理軟體當然要有清理效果,要不然就是詐騙軟體了!我的測試也說他們確實有清理掉一些垃圾。而在「我需要」的層級上,也確實需要讓手機多一點空間。
但我的「主觀選擇」是:我不要使用清理軟體與加速 App ,因為那讓我對加速這件事情更焦慮,而事實上我的手機不一定需要加速,只要我能養成把照片影片雲端化、用優質 App 的習慣,我的手機也能保持良好運作。
這背後還有做出這樣選擇的「想像(期待)」:近幾年推出的 Android 中階以上手機應該都夠好用,而不是買了還要自己持續做最佳化的手機,是可以像 iPhone 一樣進行享受使用而不需最佳化的手機,因為她本身應該已經會最佳化,我希望我能享受這樣的工作流程,也示範這樣的工作流程。
這就是「我的主觀選擇」,而且最有趣的是,在「一模一樣的客觀立場上」,你也可以有跟我完全不一樣的主觀選擇。
「主觀選擇」不是負面的意思,反而應該是一個工作者所能做的最好決定。
有了「主觀選擇」,表示我對自己或這件事有一個具體的期待,我想要變成一個怎麼樣的人,我想要擁有什麼樣的工作方式,於是我做出「主觀的選擇」。
尤其在工作方法與時間管理上,如果缺乏主觀選擇,反而會陷入忙東忙西,完成所有客觀上要做的事情,達成外在客觀的條件,但卻沒有感受到成就感、沒辦法體驗到幸福滿足。
例如前陣子有讀者詢問我:他很想晚上有空檔時看書、寫文章、運動,也想像我一樣可以玩想玩的遊戲,但時間就是不夠。
客觀條件上,看書、寫文章、運動、玩遊戲都是我需要的行動,全部都滿足似乎是客觀上最完美的狀態,但真的是這樣嗎?我認為就算是時間充足到可以讓我全部完成看書、寫文章、運動與玩遊戲,我也不一定會感到滿意。因為我可能只是在填滿時間而已!
問題的本質不在於時間多寡,也不在於我需要什麼,而在於我有沒有「主觀選擇」我想變成什麼樣子的人。所謂的成就感與幸福,不只在於外在客觀條件的算計,更在於「我成為我自己選擇的那樣的人」,所以如果一開始沒有主觀選擇,最後也無法滿足。(進一步心得可以參考:新手爸媽3個月時間管理心得:你有足夠時間完成更多想做的事)
問題的本質不在於時間多寡,也不在於我需要什麼,而在於我有沒有「主觀選擇」我想變成什麼樣子的人。所謂的成就感與幸福,不只在於外在客觀條件的算計,更在於「我成為我自己選擇的那樣的人」,所以如果一開始沒有主觀選擇,最後也無法滿足。(進一步心得可以參考:新手爸媽3個月時間管理心得:你有足夠時間完成更多想做的事)
我最近就在思考這個「如何選擇」的問題,我將選擇分成了五種情況,並畫成了下面這樣一張金字塔圖。
「沒做選擇,就被別人選擇」:大多數時候,我們感覺有做選擇,但其實沒有做選擇,而是被別人選擇。例如上臉書看新聞,被臉書的挑選機制決定我要看什麼,看似有選擇,卻大多時候被選擇。例如別人叫我做事情我就去做,跟著郵件做決定,看似有做選擇,其實是被別人主導選擇。(進一步心得請閱讀:停止殺時間:用「優質時間」取代「虛無時間」)
「不期不待,隨便選擇」:如果一開始沒有設定期待,最後當然怎麼樣都無法滿足「沒出現的」期待,而在選擇上就會什麼都想選,或是隨便亂選。
「考慮外在功能來選擇」:當然外在的事物都有其功能,但如果只考慮功能,也是無法找到完美選擇,因為任何功能都有優缺點,而且功能不一定都適合自己。
「考慮自己需求來選擇」:能夠依據需求來選擇已經很好,但可能還不夠,你有沒有發現常常需求很多,於是煩惱更多,感覺每個都需要,最後怎麼選擇都還是無法滿意?
因為考量需求雖然很好,但只是考量了「要解決的問題」,卻沒有考量「我想變成什麼樣的想像」。
當然,我們免不了在上面幾種選擇中徘徊,因為我們是人,有時候就是懶得選擇,或是做一些簡單的選擇。
但是,卻不要忘記還有最後一個選擇的層次:「主觀選擇」,這個選擇從前面的客觀功能、需求出發,但不只問自己需要什麼,更問自己想要變成什麼樣。
我最近也剛好經歷了另外一個從「需要的選擇」到「主觀的選擇」的過程。
就是我改用 iPhone 後,開始重裝我使用的 App ,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把 Facebook、 Feedly 等新聞類、社群類的 App 裝到手機上。
從「需要」的角度來看,我當然需要 Facebook 和 Feedly ,因為我平常就是從這兩個來源獲得新資訊。以需要來選擇,我可以安裝的 App 還有非常多。
但是從「主觀選擇」的角度來看,我希望自己減少看新資訊的時間,增加自己創作的時間,我想要「變成一個在零碎時間更能深化思考、創造知識的人」。所以我決定,只在用電腦時,在固定時間查看 Facebook 與 Feedly 。而在使用手機時,就專心在有生產力的事情上,像是做筆記、寫草稿。
這是在說 Facebook 或 Feedly 不好嗎?當然不是,但也並非好的我都要用,甚至也不是我需要的我都要,而是我要做出自己真正的「主觀選擇」。
另一個我如何規劃「手機上的通知」的方法也是一樣的想法(iPhone 通知規劃心得:不是關閉就好,建立更高效率提醒流程),我當然都需要這些通知,但我可以主觀的選擇想要什麼時候看到什麼通知,想要變成一個如何不受次要訊息干擾的人。
我為什麼將這篇文章歸納在「整理術」,因為這就是我這系列文章一開始講到的整理術的精神之一:「整理就是幫事物決定行動」。
不只是從事物的外在功能、外在需求去決定,而是從我想採取什麼行動來決定,做出你的主觀選擇,不一定要跟別人一樣,而是要讓你變成自己真正想要成為的那樣的人。
整理術系列文章:
當我希望自己在行動與零碎時間時,也可以是一個很專注的人,可以是一個為了完成事情而開心的人,那麼我自然就知道自己要怎麼去做選擇了。
(全文轉載請來信詢問,禁止修改上述內文,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 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整理術-7] 主觀選擇,打破「我需要」的人生與工作整理困局)
Source:: playpceso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