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ney +》 迪士尼、Marvel、彼思、星球大戰…  電玩銀行!?於日本Sony銀行開設帳戶就有機會得到「PlayStation 5」!   Quill的史詩冒險將在即將於PS VR上推出的《Moss: Book II》中繼續進行   社會人士專屬的電競聯賽!日本「AFTER 6 LEAGUE」Season2確定登場!   鬼滅之刃火之神血風遊戲新情報 單人模式公開   PlayStation開發人員2020年度最愛遊戲   Razer推出手機玩家專用產品 電競指套「Razer Gaming Finger Sleeve」   Netflix獨佔《惡靈古堡:無盡闇黑》日語聲優確定!預告影片與角色PV解禁!   Acer發表搭載了可發出1670萬色獨家冷卻風扇「Predator Orion 3000」的全新桌上型電腦。 

多管齊下 積極應對

商業

隨著本港人口高齡化,社會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公營醫療系統已面對龐大壓力。每逢遇上流感高峰期,急症室輪候時間長及病房使用量遠超負荷的情境,便多次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有見及此,我在過去幾份財政預算案都著力在硬件及軟件兩方面,儘量增加公營醫療體系的資源,緩解人手及相關配套的瓶頸問題。過去數年投放在公共衞生方面的開支,由2017-18年度的711億元,大幅增加至本年度(2021-22年度)的1,158億元,四年間累計增幅達到65%。醫療衞生是政府開支最主要組成部份之一,佔比與社福及教育相約。

在硬件方面,我們正全力推動兩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以增加病床數目及提升醫療設施及相關配套。當中為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預留了2000億元撥款,多項工程正在進行中,預計可額外提供超過6000張病牀和超過90個手術室。我在2018-19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的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包括重建瑪嘉烈醫院和屯門醫院,以及擴建伊利沙伯醫院和北大嶼山醫院,預計可額外提供超過9000張病牀及其他新增醫療設施,足以應付直至2036年的預計服務需求。除上述兩個計劃外,我們亦預留了五十億元增購醫療設備,包括引進治療癌症和專科疾病的尖端醫療儀器等。

然而,與硬件上的需要相比,本港醫療人手的短缺問題同樣嚴峻。香港目前每1000名人口只有兩名醫生,數字遠遠落後於新加坡和英美等先進經濟體。根據最新的《醫療人力推算2020》報告,醫療人手短缺問題在中長期更會惡化,而目前公營醫療體系人手短缺的情況,更是迫在眉睫。我們有必要盡快對症下藥,力求減輕公營醫療體系的壓力及縮短病人診症的輪候時間。對策之一是積極增加本地醫生培訓。我們已把相關學額由2005-06至2008-09期間平均每年250個,大幅增加到2021-22學年的530個,增幅超過一倍,並計劃未來繼續增加學額。同時,在2018-19預算案中,政府亦承諾確保醫管局有足夠資源全數聘請本地培訓的醫科畢業生,讓我們的年青醫科生能專心學習,毋須顧慮未來的就業前景。

為提升公營醫療服務的容量,除了增加醫生的培訓名額,不可或缺的是增加如藥劑、物理治療及護士等的醫療人員培訓學額,以及整體教學的設施等。過去幾年,我曾到訪過幾間負責培訓本地醫護人員的大專院校,實地參觀和了解他們在教學設備的需要,並在過去兩個財政年度共撥款19億元予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理工大學,以進行短期翻新及提升設施,以及中、長期擴建教學設施的研究和工程,以確保教學配套設施不會成為我們培訓本地醫護人員的限制。

此外,有見公營醫療系統的前線醫護人員工作日益繁重,為了挽留人才,我在近幾年的預算案中均有預留資源予醫管局推出多項針對性措施,除了增加前線人員的各種津貼外,也優化了退休後重聘計劃,以及提供更多晉升和培訓機會。相關措施預計涉及的額外開支在2021-22年度約為1億6千萬元,估計到2025-26年度會增加至約12億元,增幅逾六倍。

然而,即使增加培訓學額和教學設備,培訓一個專科醫生,由進入大學到完成專業培訓,往往需要超過十年。這些中長期增加醫療人手的措施,不足以緩解目前香港面對的人手上的缺口及市民對公營醫療服務的迫切需要。我們有必要多管齊下,同時透過有效的短期措施,全方位提升醫療系統特別是人員配備的數量,才能解燃眉之急。

上周,特區政府提出修訂《醫生註冊條例》,建議在現有註冊制度外新增一項「特別註冊」途徑,讓非本地培訓醫生在符合特定條件後,可在香港取得正式註冊。申請人須符合的條件包括(1)本身須為香港永久性居民;(2)持有獲特區政府認可的醫學資格;(3)須在本港公營醫療機構服務五至十一年並獲機構確認滿意其表現。具體須在公營機構服務的年期,視乎申請人在加入相關機構前是否已獲專科資格。如果申請人是剛獲得大學本科醫學資格,則須在本港公營機構接受至少六年的專科培訓,並在獲得專科資格後再在本港公營醫療機構工作至少五年,才能獲得正式註冊。

這樣的安排,可讓在本港以外接受培訓、但卻熟悉香港環境的港人醫生,多一個回流到香港公營醫療機構服務市民的選項,紓緩本地公營醫療系統的人手壓力。而在受僱期間對他們工作表現的持續評核亦有助確保這批醫生的質素。

環顧海外,近年同樣面對醫生人手緊張的新加坡,也設有類似的引入海外醫生的安排。新加坡自2003年起逐步承認國際上百多所醫學院畢業生的資格,容許他們先在當地有限度註冊,讓他們可在醫院工作,並在工作一段時間及獲資深醫生評估表現後,獲得正式註冊。這模式的好處是,在確保醫生質素的前提下,可更快引入更多的海外醫生,紓緩人手壓力。

事實上,容許海外醫生來港工作並非新事物,早在1990年代,非本地培訓醫生佔同期在港新註冊醫生人數便高達約四成半。然而,在過去十年(2011至2020年),相關比例卻大幅下降至大約一成,某程度令本地醫療系統人手緊張的情況更為惡化。

香港這些年,持續面對公營系統醫生人手緊張問題,我們已增加在軟件和硬件方面的資源投放,試圖從中長期徹底解決問題;現在透過修訂法例,吸納非本地培訓的港人醫生到公營醫療體系服務,相信這是目前最適切的方案,以緩解短期人手不足的問題。希望大家從社會整體需要考慮,支持這次的條例修訂建議。

2021年5月23日

GovHK香港政府

隨機商業新聞

Addid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