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於二月二十四日發表,為下年度的公共資源分配定出優次。昨天我出席香港電台「眾言堂」節目,就預算案諮詢公眾的意見。雖然受疫情影響,市民由以往與我現場交流改為透過視像、電話或面書參與,但無阻大家積極表達意見。兩小時的諮詢,讓我有機會直接聆聽及了解市民的想法,實在獲益良多,我會把收集到的具體建議帶回政府內部研究及跟進。
預算案相關的諮詢工作上月初經已展開,我從各界收集到不少意見,不妨在此和大家分享常見的幾點。
首先,不少市民最關注的是預算案將有何具體的紓困措施。就此,過去一個多月諮詢期間所反映的意見頗為分歧。有市民希望政府再向合資格的市民派發現金,也有些認為應派消費券振興經濟,又或最起碼也要繼續退稅退差餉等。但另一邊廂,也有市民指出政府今年赤字龐大,且未來連續幾年的預算可能都見紅,政府應該開始逐步縮減過去的一些「派糖」措施,又或上調稅率,甚至應該開徵新稅項、擴闊稅基等來增加收入來源。
這些意見都各有其道理,但各也面對不少的限制。經歷連續兩年的經濟萎縮,中產和基層市民的生活壓力都很大,痛感很實存,這點我是充份理解的。然而,同樣不能忽視的是,近幾年政府的經常開支持續迅速增加,以2020/21年度的經常開支預算4800多億元為例,較三年前(即2017/18年度)增加了超過三分一,且相等於1997/98年回歸時的三倍;加上一場反反覆覆的世紀疫症,令今年錄得破紀錄的財赤,財政儲備在一年間減少近三成,降至八千幾億元,而至今疫情尚未完結,妨礙了經濟的復蘇。此外,今年前景仍然充滿不確定性,需要預留資源以應付已知和未知的情況。以去年初在預算案公布向合資格市民每人派一萬元為例,在制定該計劃時,我們估算今個財政年度的赤字為1391億元,但受疫情影響,政府在防疫抗疫基金下再推出多輪措施,令預算赤字急升至3000億元水平。又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去年初爆發時,市場亦沒料到會演變為全球大流行,並重創全球各地經濟,甚至到現在歐美疫情還相當嚴峻。此外,外圍政經局勢亦是複雜多變。中美之間的角力除了對投資和金融市場構成風險,亦對香港造成一些影響。面對如此不明朗的內外環境,以及上述風險疊加出現的可能,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必須綜合平衡考慮,並留有實力,以應對不時之需。
儘管如此,本港正值經濟下行週期,我在新一份的財政預算案仍會採取逆週期財政政策,透過維持甚至增加尤其是投資方面的公共開支,冀能緩和經濟下行對社會民生造成的衝擊,並為疫後重振經濟做好部署。
在諮詢期間,也有不少市民提出一些並不涉及大額公帑的建議,例如調節部份現有民生措施的執行細則,令服務更適切市民的需要。這些我都會與相關的政策局研究跟進。我很感謝市民抽時間提出意見,一直以來,我們都有認真考慮和跟進。雖然有部份建議礙於政策或行政所限而未能做到,但也有不少已得到落實。例如,前年公布的中學IT創新實驗室計劃,每家中學可申請一百萬元的資助,讓學生在創科學習方面能有更多的體驗,便是源自與一些中學生交流時所收集到的意見。
此外,也有一些建議涉及重大的議題,例如透過大型的稅制改革以處理貧富懸殊等問題。這些議題是重要的,但涉及整個社會的深層次調整及未來路向,問題一環扣一環,相互牽連,需要讓社會有充份和知情的討論,匯聚主流想法,方能執行,現實中難以透過一兩份預算案處理。值得指出的是,作出稅制調整時,我們須同時考慮近年國際稅務環境的轉變,以兼顧香港的競爭力和經濟發展的方向。對於稅務事宜,政府內部一直密切留意並會繼續進行研究。
未來一個多月,我會繼續透過不同的渠道收集社會各界對預算案的意見。雖然,現實上我不可能在一份財政預算案內回應所有訴求,然而,我會用心聆聽,細心研究大家提出的各項意見,盡可能平衡兼顧社會各界的利益,在緩解當前市民所急所需之餘,確保本港的公共財政和金融系統穩定,並推動經濟向前發展。
2021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