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政府十分重視教育,銳意以專業領航,投放了不少教育新資源。幾年之間,我們增加了超過135億元教育經常開支,落實改善措施,在學校課程、學與教、師資及其他方面都取得進展,提升教育質素。而學校是教育現場,教育局致力為莘莘學子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除了年度的大規模及緊急修葺工程機制外,我們亦推出了不同措施提升校舍設施,以改善學與教環境,讓師生可以英雄有用武之地。
持續改善校舍 不斷推陳出新
自2017年暑假起,教育局陸續為火柴盒式小學校舍進行改善工程,聚焦處理此類舊式校舍的問題。改善工程已經全部完成,涵蓋共24所校舍,總開支達7,000萬元。汲取了有關經驗後,我們額外預留了十億元,為600多所按昔日規劃標準興建的資助學校校舍進行小型改裝工程項目,讓學校可以更靈活地運用現有校舍空間 。
此外,我們預留了20億元並設立專責隊伍,為有需要的資助學校加快安裝升降機,建設無障礙校園。與此同時,為締造更舒適的學習環境,我們由2018至19學年起為公營學校提供經常空調設備津貼,並為未備有空調設備的合資格校舍設施完成安裝工程。
另一方面,自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以來,我們亦一直與學校保持緊密聯絡,加緊為資助學校改善或修葺設施以保障學校的衞生環境,包括為學校廁所內的蹲廁換成座廁、更換手動水龍頭為自動感應水龍頭等。
尋求徹底改善 重置重建校舍
興建學校素來備受地區人士關心,不時有人會提出疑問,為何在學生人口下降的時候,政府仍然要建校呢?其實,部分老舊校舍的設施水平與現行的標準有一定距離,並受面積或地理環境局限而難以大幅提升,限制了部分教學活動,惟有另覓地點重置或原址重建校舍,方能有效解決問題。另一方面,由於某些新發展區未有足夠學額滿足遷入學童的新增需要,政府仍需建校以確保有足夠的學位供應。不過,因應人口流動,我們已致力推動跨區重置計劃,幫助部分老舊學校由舊區遷入新發展區,在徹底改善校舍設施之餘,亦可處理兩區的學額供求問題,穩定學界的發展。
自2017年7月至2021年9月底,全港共有13項公營學校重置或原址重建/擴建計劃相繼完工,總建築成本超過51.5億元。同期,我們亦已為另外九個項目申請撥款及進行跟進工作,其中七個共涉及15.7億元的項目預計可於2024年或之前完成,餘下兩個項目可望在短期內獲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撥款。
重置新校舍 遷入展新頁
新的校舍給同學新的校園生活。長沙灣天主教小學原本位於深水埗白田邨,前稱白田天主教小學,我於2015年曾探訪學校,其火柴盒式校舍已經有近50年歷史,佔地只有約650平方米,缺乏禮堂、多用途場地及部分特別室,而且不少設施也較現行標準細小,我仍然記憶猶新。該校其後透過重置計劃,在新學年遷往長沙灣東京街,新校舍佔地面積達6,500平方米,給同學一片全新學習天地。
當我踏進新校園,已經感受到別出心裁的校舍設計。因應地盤的環境、學校的辦學理念及特色等,建築署除了原封不動地保存原址一棵筆管榕,讓大樹可以在社區延續它的使命,見證小朋友健康成長之外,更為新校舍加入嶄新的設計概念,採用了庭院式布局,在校舍中央位置設置別具特色的圓形斜道,圍繞籃球場,以及把學校的主要空間包括地面有蓋操場、一樓課室走廊和禮堂連接在一起,以配合學校不同的活動和用途,加強師生交流及互動。
看着同學們在簇新籃球場上參與升國旗儀式及進行其他活動,並在圖書館及草地閱讀區等多元學習空間積極探求知識及享受學習樂趣,我深信政府和學校的合作以及老師團隊的努力,一定會讓同學們有更美滿的校園生活和更豐盛的學習成果。
配合學習需要 促進全人發展
教育局會繼續因應各學校的實際情況,持續透過不同措施提升校舍設施,為學生締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並配合他們的學習需要,促進全人發展。
(以上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10月3日在局方網上專欄「局中人語」發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