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期有傳媒報道有關一些安老服務設施的規劃標準,曾於2008年間消失於《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中。雖然我長期跟進社會福利政策,而政府於2008年4月透過社會福利諮詢委員會,展開有關長遠社會福利服務規劃的諮詢時,有參與表達意見,可是我一直都沒有收過任何信息關於多項社會福利設施的規劃標準會從《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被刪除。直至2012年,我在大學為社會福利署進行一項有關社署社福處所規劃程序的研究時,才發現絕大部分早年存在於《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的社福設施的規劃比例都已消失了。
上述研究的建議之一,便是要將一些主要的社福設施的規劃比例重新加入《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另一項建議便是要善用散在多個非政府機構手中的土地,透過加建或重建增加社福設施;這便是現在的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2014年至2017年,我在大學協助勞工及福利局制訂《安老服務規劃方案》,其中一個工作便是訂立長遠的安老服務設施的規劃比例,現亦已寫入《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之中。
現屆政府為增加社福設施,加入了三大舉措。一是在一些合適的賣地條款中,加入成功投標者興建福利設施的要求,主要是安老院;二是運用200億元,嘗試在現巿場上購買福利設施的處所;三便是於2020年的施政報告中宣布,在不影響公營房屋供應和其他配套設施的前提下,日後在公營房屋發展項目中,預留約5%總住用樓面面積的處所作福利用途。現在可以說:從長遠規劃的角度,未來的安老設施的供應,將會有所保證。
由於安老院所需樓面面積十分大,在巿場上難以購買合適的處所,而上述的另外兩個舉措都涉及長遠的規劃,遠水不能救近火。現時安老服務長輪候時間又如何解決呢?先看看2017至18年度到2020至21年度的安老宿位的供應,便更清楚問題所在。
2017至18年度至2020至21年度安老宿位的供求
在過往四個財政年度,一共有八間資助安老院啟用,增加了584個資助宿位。若以制訂《安老服務規劃方案》時所作推算,2017年至2021年的數年間,增加的資助護理安老院與護養院宿位需求約為7,681個。需求增加是供應增加的13倍!若沒有其他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輪候時間便只會加速延長。
上述在過往四年啟用的八間資助安老院,當然不是現屆政府努力的結果。這八間資助安老院中,最早規劃的是1999年,用了18年完成;最遲規劃的是2011年,完成用了九年。換言之,上屆政府努力的成果,還要待日後才可以見得到。而現屆政府開始啟動的興建安老院項目,最快都要到下屆政府2023至24年度才會落成;當中,用時間最短的都會是由舊校舍改建及私人賣地興建的安老院,亦可以說這兩個選項,有助大幅度縮短了安老院由規劃至建成的年期。
安老宿位輪候時間
買又會買不到,新的兩個選項(賣地條款及改建舊校舍)仍需要約五年時間,而需求增幅又遠超供應增幅,現屆政府還有甚麼辦法呢?當然,仍是要多管齊下,其中之一就是利用紅蘿蔔與大棒。
剩下來較短期的方法之一,便是如何增加巿場上合符質素要求的私營安老院,然後透過買位計劃,增加資助宿位。這就是預早宣布由2019至20年度開始的連續五年,每一年增購1,000個甲一級宿位。以當時2019年的實際情況,我們基本上難以找到額外5,000個甲一級宿位。預早宣布便是告訴私營安老院的營運者,如果他們能改善現時院舍的服務質素,便有這個紅蘿蔔在前。另一方面,我們現正進行《安老院條例》的檢討,提升院舍的法定要求,亦即是說,若一些安老院不盡早作出改善,日後若修改了法例1便不能再營運2。正所謂紅蘿蔔在前,大棒在後,明顯的選擇,便是盡快改善服務至甲一水平,又可以及時賣位給政府。
結果是:資助護理安老宿位的輪候時間已由現屆政府開始時的平均24個月,減至最近的平均19個月。雖然追落後還有一大段距離,而且更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上述的5,000個新增買位過程,亦只是行了一半,能否再縮減輪候時間,仍有待觀察。
後語
政府有責任增加安老宿位以滿足需求,但這不算是上策。上策還是讓這個需求減少,而且居家安老是絕大多數長者的選擇,所以增加家居照顧服務,才是上策。現屆政府若沒有增加家居照顧服務,細心的朋友,只要將上述的多個供求數字加加減減,便知道基本上不可能將資助護理安老宿位輪候時間,如上述由24個月減至19個月,反之應還是在延長中。請看下回分解。
1政府計劃於新一屆立法會成立後,提交有關修訂條例草案。
2現時的構思中是會有一個過渡期。
(以上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12月12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