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時代雜誌選為風雲人物,同時登上電影舞台,Zuckerberg才開始成為港人茶餘飯後的話題,連港女都開始談論他。
幾代以來,香港人能成為富豪或晉身上流社的,絕大部分限於商人、醫生或律師那些專業人士,因為香港是個靠市場壟斷獲取財富的畸型社會,在這種社會,以創新科技致富的創業者少之又少。似Zuckerberg那種技術型人才,一般而言,在香港被統稱為IT人,說得難聽一點,有時甚至被老屈叫毒男或電車男,他們的待遇比起「發三師」差得遠,自然是不受港女歡迎。
這種香港價值沒有改變,但世界在急速轉變,不僅是財富,連風雲人物的寶座,亦要落在他們身上。
大約4年前,當Zuckerberg還是22歲的時候,微軟也曾主動接觸過他,想洽談收購。當年微軟提出要在早上八時會面的要求,Zuckerberg竟推說自己起不了床,那時全世界以為他自以為是,認定他是個驕傲的年青人。現在看來,其實是Zuckerberg太清楚Facebook的實力根本未完全發揮,升勢依然強勁,實在無需要急於出售股份。
記得看過關於Zuckerberg管理公司的資料,說他的管理學啟蒙老師是Peter Drucker。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 Peter Drucker,曾經提出的管理者第一大規條是懂得問:「需要做甚麼」而不是:「我想做甚麼?」有趣的是,有一句出自Zuckerberg的名言,偏偏與他這位管理學老師的理念有點違背,那就是「If you just work on stuff that you like and you’re passionate about, you don’t have to have a master plan with how things will play out.」
曾幾何時,香港也是一個創業型社會,但時至今日,香港的創業率在亞洲敬排末席。如果Zuckerberg生於香港,他很有可能從小被父母洗腦著他做醫生律師,或在創業初期因為缺乏投資者(正值科網爆破)而被迫放棄。
香港的地利位置的先天不足,本地也沒有的一套完善的Startup文化及生態圈,要知道,在美國搞Startup,即使失敗了一次,亦有大量的同類公司或同類型的工作機會,讓創辦人可以韜光養誨一段日子,待他日東山再起。
隨著Facebook和許多美國Web Startup的發展,矽谷近年彷彿出現了另一次科網熱。最近,就連香港的數碼港都宣佈推出1億元的基金計劃。然而,找投資者的重點,從來不是資金的多與少,思哲在此奉勸有志搞Web Startup的年輕人,與其相信官僚的把戲,倒不如乾脆到矽谷走一趟。
《2010年12月18日刊於蘋果日報 ﹣ 再編輯版》
Tagged: 矽谷, zuckerberg, 創業 Go to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