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為《36氪》作者「Leon」親眼見證 3D 列印後,寫下的紀實報導。
3D 列印最開始出現在 50 年代的科幻小說中,之後 95 年 MIT 正式創造了「3D 列印」這個名詞,如今這個概念被進一步炒成了「第 3 次工業革命」,各種逆天技術鋪天蓋地的湧現出來,利用太陽能將沙子融化再列印出固體物品的 Solar Sinter,維也納工業大學能印出沙粒大小賽車模型的超高速列印機,3D 列印出心臟瓣膜甚至生肉。
神奇,但是聽著怎麼覺得有點離譜呢?
於是,聽說一台真正的 3D 列印機會出現在車庫咖啡,我眼睛都亮了,大半夜趕完稿子,睡了 5 個小時就爬了起來直奔車庫。
坦率的說,第一眼見到它時,我是有一點小失落的。造型太不酷了!黑色的底座,白色的噴頭,左邊白色的輪盤上纏繞的是列印材料:ABS(工程塑料)。
當時正在列印的是一個半隻手高的超級馬莉塑像,白色噴頭將 ABS 熔化,然後很有規律的一層層將其噴出來,圖中顯示的還是超級馬莉的腳和底座。大家興奮的圍著這台列印機又是拍照又是聊天,一個個都興奮的不得了。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是的,熔化塑料的味道。
我拿著一個已經印出來的小娃娃,找到了這台UP!3D 列印機的主人:太爾時代的郭嶠。
第一個問題就是問錢。「其實用塑料做 3D 列印的話,材料成本並不高,我們用的 ABS 價格是每公斤 400 塊錢(人民幣),這個小娃娃大概也就 30 公克左右,成本也就 10 幾塊錢吧。」郭嶠說。
其實更多的成本可能是時間上的,比如這個半手高的超級馬莉就得印 3 個小時,隨著列印精致度的不同,可能還要更久。目前 UP!列印機支持的精致度從 0.15 mm 到 0.4 mm,這個數據的意思就是指,噴頭噴出的每層材料的厚度,越低的話,精度就越高。
那麼為什麼要選用 ABS 作為列印材料呢?郭嶠稱是因為 ABS 的工程屬性比較適合用於列印,熔點不高,成型之後的硬度和重量都算適中。目前提供六種顏色的 ABS,但是可惜的是無法多種顏色混到一起,只能印出單色系的產品。
郭嶠在太爾時代負責海外市場業務,他告訴我這款列印機在美國的售價為 $1,499 美元,中國售價為 $1 萬元人民幣。價格不算親民,所以銷售量也不太高,在中國只賣出幾百台,海外市場稍微好一點,大概有幾千多台。目前主要的購買者大都是工業設計領域的相關人士,對他們來說,有了 3D 列印機,產品設計初稿做出來之後就可以快速方便的列印出原型,以供進一步修改迭代,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是工業設計還是離我等普通人有點遙遠,究竟什麼時候才能讓 3D 列印走進大眾的生活呢?比如朋友生日,你能用 3D 列印機做一個卡通版真人玩偶送給她。郭嶠覺得也許「雲列印」是一個解決方法,就是指個人沒有列印機,而是透過網路將想要列印的模型上傳到雲端,然後就近列印出來並快遞給你,這樣昂貴的 3D 列印機就能透過網路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現場還有一些已經印好的模型,藍色小姑娘、黃色基座、還有一個白色扳手,扳了扳似乎還挺牢的,撥了下中間的螺絲居然還能轉動。我突然有了個問題,連續不分隔的模型用 3D 列印我可以理解,但是這種中間有空隔的零件結構是怎麼通過 3D 列印來實現的呢?拋給郭嶠,他笑了:「這個嗎,其實很簡單,我們是分開印的,再裝好就行了。」
兩個多小時的興奮勁之後,我對 3D 列印終於有了一個初步的切身體驗。它現在的確很粗糙,只能印出一些並不精美的塑料小娃娃,且耗時長,操作也不怎麼方便,還有一大股塑料味。但是當年那幫最早的極客,在車庫裡擺弄的晶體管拼湊成的 PC,不也是如此麼?
這台列印機似乎會留在車庫了,近期還會有一場 3D 列印的專場活動,我們會進一步跟踪報導,敬請關注。
(圖片來源:
36氪)
轉載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