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硬體免費」(目前指以同於制造成本或低於制造成本的價格銷售硬件)或是「硬體低價」成為了不少硬體創業者的口頭禪。
最近我接觸的不少創業者或投資人都把堅定不移地要把它當成產品的核心策略,他們的說辭也非常統一 —— 通過低價的硬體來占領市場,然後依靠後續的網路服務來獲得收益。
但事實上,這種模式並非人人都行得通的。
為什麼要放棄硬體利潤?
- 硬體利潤高於軟體
根據蘋果 2013 年 Q3 財報,這一季度,來自 iPhone 的營收為 181.54 億美元、iPad 為 63.74 億美元,Mac 為 48.93 億美元,iPod 為 7.33 億美元,配件為 11.79 億美元,而來自 iTunes、軟體和服務的營收為 39.90 億美元。
也就是說,軟體、服務以及和開發者的分成,帶給蘋果的收入只占他們總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從這個收入占比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硬體的單位利潤要遠高於軟體和網路服務。
另一方面,所謂的「網路服務」的盈利模式,無非廣告、電子商務、遊戲和增值服務收費這幾種。而無論是在網路還是行動網路上,除了遊戲是真正的利潤豐厚之外,廣告和電子商務都需要絕對的市場規模才能取得不錯的回報。
而增值服務,也是要遵循長尾效應。這意味著,要想在網路上獲利,你就不得不面對贏者通吃的法則。
- 跟大廠打硬體戰不是長久之計
那麼,既然「賣一份貨賺一份錢」的實體經濟更加掙錢,網路的盈利模式遙遙無期,為什麼要放棄前者,而選擇後者呢?
有幾位創業者給出的答案的是 —— 百度、360、騰訊、小米這些公司都可能會推出低價硬體來搶占市場,依靠硬體盈利不是長久之計。
但問題在於,選擇和巨頭們打「價格戰」,從來都不是一個明智之舉。
因為一旦你選擇依靠網路服務來獲取收益,除非能夠爆發性的快速占領市場,那麼必然進入長期的拉鋸戰。
作為首先得考慮如何養活自己的創業者,和資本雄宏的巨頭相比,這種「賠本賺吆喝」的做法顯然是不合適的。
除此之外,由於硬體的迭代周期要比軟體長的多,所以你很難做到向單純的網路或軟體服務那樣的快速上線、快速試錯、快速增長 …… 硬體創業者的「犯錯」成本太高,讓其短期爆發的阻力陡增。
所以,對於大部分硬體創業者而言,和大公司打價格戰幾乎只有兩種可能 —— 要嘛玩死自己,要嘛在獲得一定規模的用戶之後,將公司賣給這些巨頭們。
而選擇靠硬體利潤則不同,例如現在 600 ~ 1500 人民幣左右的智慧型手錶,其利潤在 100~1000 人民幣左右,只要你能達到十萬量級的出貨量,養活自己便不是什麼難事。
- 硬體創業者必須找尋高知識門檻的領域進入
當然,我並不是說依靠服務的盈利模式是完全行不通的。實際上,對於一些「門檻型」的服務,網路服務恰恰是最合適的盈利模式。
例如,行動醫療,它需要依靠臨床醫學的算法來給出專業的身體評估報告,這並非人人都能涉足的領域,產品競爭力也更多的取決於服務質量的優劣。所以它們即使選擇放棄硬體利潤,依靠服務來獲利也是無可厚非的。但在通用領域,狀況便截然相反。
總的來說,巨頭們選擇低價硬體策略,是因為它們已經有了現成的網路規模和營收模式,硬體在很大程度上被它們看做一個侵占新流量市場的通道。
而對於硬體創業者而言,選擇一個健康的收益模式保證企業的順利生長,要比畫一個未來的大餅,重要得多。
(轉載自合作媒體《PingWest》; 圖片來源:Some rights reserved , 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