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ney +》 迪士尼、Marvel、彼思、星球大戰…  《KartRider: Drift》2022年飆速登陸PS4   曾獲日本遊戲設計大獎2020的《Baba Is You》登上智慧型手機平台!   《Destruction AllStars》全新的照相模式讓你捕捉並分享所有痛快的破壞場面   總監野村哲也探討在《FINAL FANTASY VII REMAKE INTERGRADE》亮相的全新尤菲   《現嚐好滋味!超級猴子球》:《女神異聞錄5》的摩爾加納將加入猴子幫   一番賞「集合啦!動物森友會~無憂無慮的海島生活每天都開心無比~」12月8日發售!   虛擬海灘祭!遊戲音訊製作公司AZSTOKE於8月14日(六)舉辦由兩位正妹DJ主持的新形態派對!   內容創作者向16型筆記型電腦「ASUS ProArt Studiobook系列12月發售! 

創業不用念 MBA,進入「孵化器」就夠了

商業

《TO》編按:商學院在過去半個世紀,曾經是進入頂尖國際企業、商場的敲門磚 ; 其也確實培育出了許多拔尖的企業家。但最近一年來,許多報導像是英國金融時報的<商科學位不再吃香?> 與華爾街日報的<美國商學院競相延攬創業者>、<更多商學院學生放棄金融業轉投科技業> 三文,都明確指出各頂尖商學院的培育和招募人才的走向,有越來越偏向「孵化器」和「科技創業家」的趨勢。

當然,傳統頂尖商學院的排名不會出現像是 Y CombinatorTechStars 等矽谷知名孵化器,但就以培育出的成功的新創公司與創業家來說,我們可以斷言孵化器就是新世代的「頂尖商學院」。

TechStars 的畢業典禮像禱告會,兩位中年男子就貢獻的重要性作了開場致辭。有人以洪亮的嗓音宣布儀式正式開始,掌聲雷鳴中,一些熱情沸騰的輕年人紛紛上台陳述自己的使命。有人要幫女性出售二手衣物,有人要教兒童理財 ……。

如今,這樣的畢業典禮已比比皆是:Everyday is demo day。很多倡導者們已把孵化器視為新式商學院。

500 Startups(矽谷知名孵化器)創辦人 Dave McClure 如是說:

「我寧願拿 10 萬美元的投資從而成為一個商業研究案例,而非掏 10 萬美元學習一堆案例教材。」

至今孵化器的數目並不確定,不過據孵化器服務 f6s.com 不完全統計,世界範圍內共有 2000 家,其中一些已經在圈內聲名顯赫,比如創辦於 2005 年的 Y Combinator有一些已建立起了國際化的關係網絡,如 TechStars 和 Startupbootcamp。另有一些則是在政府(Startup Chile、愛沙尼亞的 Startup Wise Guys 和約旦的 Oasis500 或大公司扶持下運作的。電信巨頭 Telefónica 在全球有 14 個孵化點,微軟也正在發展這樣一個集團。

  • 孵化器是當代的新式商學院

很多觀察家都在談論「孵化器泡沫」這個話題。如果它確是泡沫的話,它也是一個很難縮小的泡沫。孵化器不僅加快了公司的成長,為他們構建了創業圈子,同時也提供了書面的合格證書。重要的是,它們在創投產業鏈上發揮了關鍵作用:甄選出最可能成功的團隊和點子,並把它們對接給投資人。

商學院誕生於 19 世紀上半葉,目的是為了滿足其它教育機構滿足不了的教育需求,今天的加速器與之角色類似。這也讓人想起互聯網時代新興的另一類教育機構孵化器。其思路是給新創公司一個駐紮地,同時為之提供技術、法律等服務,雖然許多雛形公司並不能成功。孵化器往往過於安逸,只要計劃團隊持續付租金,其運營商就不會趕他們走。

矽谷的常春藤名校:Y Combinator

鑑於孵化器的成敗參差特點,Paul Graham 為 YC 選擇了一個不同的組織模式,培育了不少像 Dropbox 和 Airbnb 這樣的成功公司。參加 YC 計劃的創辦人必須搬到矽谷,但 YC 本身並不僅限於令團隊在同一大廳辦公,創業者們還常舉行週末晚宴,一起聽嘉賓演講,以及同 Paul Graham 本人和他的合作夥伴們聊天。

YC 最初僅是一個夏季計劃,至今仍保留了這個傳統。

申請者的遴選十分嚴格,最優秀的團隊才會進入面試。最近一批,YC 從 2600 個項目中選出了 74 個來孵化。這些幸運兒分別獲得 14000 至 2 萬美元的孵化資金。作為 給 YC 的回報,它們須出讓公司7%的股權。

不過,YC 仍是最為成功的新創公司大學。它的老闆對​​學校控制嚴格,在這方面甚至可以與 Jobs 相媲美,但其它類似機構在運營上較為寬鬆。

TechStars

TechStars 代表了大多數加速器的基本模式,它甚至為新創公司學校創建了一個全球孵化器網絡。設定如此低的通過率並不是一個無謂的做法:它的目標是希望為類似理念的組織創造一個平台,使得它們孵化的項目有常青藤院校的光環。

TechStars 創立於科羅拉多州的博爾德,創辦人為 David Cohen、Brad Feld 兩位天使投資人,同 YC 一樣,它也對團隊挑選極為仔細,會抽取所孵化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權,以3個月為期限孵化一批項目。但比之 YC,它更像是一所真正的學校,十幾個創辦人以班級為單位在一起工作,同時還有導師或顧問在身邊解惑答疑,公司已經在美英5個城市複製了自己的模式。

TechStars 的倫敦教室正是在 Clerkenwell 的創意園區。團隊共用桌子辦公,一塊黑板上寫著,「Get shit done」,另一塊寫著,「Wasting two out of seven days is not an option。」教室中間是一個數字顯示時鐘,是為 Demo day 倒數計時。

  • 三個月的煉獄生活

「這個時鐘就是你的生活,」國際支付新創公司 Moni 的 CEO Laurence Aderemi 說。他一開始就坐在這個時鐘的前面,不過有段時間做惡夢老夢到它,才搬到了它後面坐。12 小時的工作時長根本不算什麼,如果有必要,創辦人們會徹夜不停地工作。有些人在項目孵化期間甚至與朋友和家人完全斷絕所有聯繫。

大部分加速器並不採用上課一樣的固定日程,其管理者會定期與創辦人會面,並組織一些課程傳授納稅和薪酬管理方面的東西。他們還廣泛利用導師資源,主要是經驗豐富的企業家、投資人和其它專家。

為了有效地指導工作,創辦人和導師應做好匹配工作,所以 TechStars 為此會舉行一場馬拉松活動:創辦人們會在 10 多天內接觸 100 多位導師,每次溝通平均時間為 30 分鐘。另一個位於倫敦的孵化器 SeedCamp 通常會在一周內邀請 20 多個創業公司與 400 多名專家當面交流。

不過這咱對接方式有利也有困擾。在最近的 SeedCamp 交流會上,四個導師同時考查了一家法律服務交易平台 LegalTender,很快該公司就找到了此項業務的核心:找到駕接供求資源的結點。但同時他們也提供了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一個建議從招聘法律公司做起,另一個建議與某專業組織建立合作,還有一個建議先集中研究某些細分領域的法律工作。

導師們通常並不收受報酬,不過他們倒還樂在其中。「給創業者提建議不僅激活了我的大腦,也是我回饋社區的方式。」Startupbootcamp 的常客 Kevin Dykes 如是說。一些導師後來發展為有償顧問甚至是投資人。在 TechStars,他們通常是 Demo day 後最先給新創公司投錢的人。

犬儒主義者認為,做導師僅是一種盡職調查和創造「專有交易流」的方式 —— 意味著能夠優先接觸到好的項目。一些孵化器本身就為「校友」的項目預留了額外的投資基金,或者會與 VC 一起對其進行批量孵化。他們將之視為對指數基金的投資,寄望​​初生牛犢裡跑出幾個猛將來 —— 是一種「普遍散網,重點撈魚」的創投方式。

但 Demo day 仍是吸引投資人最重要的方式。在項目孵化之初,新創公司就被告知要醞釀它們的 Demo 演說稿。而演示本身不過幾分鐘之久,但他們提供的訊息不能僅限於公司所做的事、創辦人的背景以及自身所處的市場有多大。為了贏得與投資人再次進一步談項目的機會,他們必須善於講故事,讓人信服該公司成功的可能性。

總結來看,孵化器跟商學院其實差別很大。「一個幫你創業,另一個提供給你的是一套理論體系。」Jon Eckhardt 這樣說,他主管 Wisconsin 和 Madison 大學的創業中心,也聯合創立過一家孵化器。他還說,對大多數創業者而言,創業學校更有價值一些。 Richmond 大學的 Susan Cohen 認為,這樣創業團隊能夠在相助幫助下一起學習、成長。整批項目質量越高,單個項目拿到投資的機率也越高。

但是創辦人們也許會失去一些股份和時間,在瞬夕萬變的科技圈,這實為一種代價。「知道受不了什麼?那些有錢人建個加速器然後剝削新創公司創辦人。」某英國創業者在其 Blog 上寫道。還有他人擔心新創公司學校消耗了不少人才,孵化了太多為融資發愁的創意。

孵化器是否是門好生意還有待觀察。對很多人來說,掙錢並不是目標:大公司是想據此躋身創業社區或是為了行銷;政府扶持他們是為強化整個創業生態;很多天使投資把這視為回饋社區的一種方式。但大部分孵化器抽取新創公司股份的則是寄望 —— 至少某些公司會有不錯的經濟回報。

是否各有所得,還需假以時日觀察。大部分加速器成立於 2010 年,它們孵化的大部分新創公司也仍在運行當中。關於孵化器的研究尚處於幼稚階段,如何評判它們的表現尚沒有統一評估標準。

而且,這個行業的金融版圖已經開始成形了。

Google 倫敦區的 Jed Christiansen 對 182 家孵化器一項統計,它們總共孵化了 3000 家新創公司。這些公司後續共融得資金 32 億美金,退出時創造的價值是 18 億美金。以 YC 和 TechStars 為首的美國公司主導了整個加速器行業的版圖。

這表明加速器領域是一個贏家通吃的市場。創始人們流動性很強,最優秀的成員總會想法設法進入「常青藤院校」,無形中提高了競爭對手獲利的難度。「未來將出現一輪洗牌。」Startupbootcamp 創始人 Alex Farcet 如此預期。

但僅僅有孵化器的孵化並不能保證創業的成功,還需要更大的生態體系才能實現蓬勃發展。

美國 Y Combinator 、 TechStars 培育出不少成功的新創公司,台灣的 AppWorks 也不遑多讓!

2014 冬季 AppWorks Startups 聯合大徵才共有 27 家新創公司提出 64 個工作機會,無論你是新手還是高手,也許未來最成功的舞台就在這:http://goo.gl/NvjFqf

延伸閱讀:

簡直就像兄弟會!神祕無比的創業育成中心:Y Combinator

被 Y Combinator 踢出不是 Loser !幾個月後他成功募資 650 萬美元

(轉載自合作媒體《36kr》; 原文出處:economist.com ; 圖片來源:Robert Scobleleeanderroundedbygravity, 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

隨機商業新聞

Dis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