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形勢反覆,最近再出現新一波高峰。全球單日新增個案超過33萬宗,創出單日新高。新增個案最多的三大地方分別是印度(單日有七萬多宗)、美國(單日有五萬多宗)及巴西(單日有三萬多宗),西歐多國的疫情亦相當嚴峻。而在內地,日前單日新增確診病例15宗,均屬輸入個案,並且已連續一個多月沒有本土新個案。上述數字清楚反映內地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成效。而香港目前仍面對的問題,正是如何避免陷入再爆疫的困局;如何汲取經驗,以更好地保護市民健康、讓市民自由出行及經濟活動得以回復。
經過大半年的疫情,各地也開始接受應對新冠病毒傳播所需要的措施,包括民眾需要佩戴口罩以防飛沫傳播、保持社交距離甚至更嚴厲的居家避疫、以及透過檢測找出感染者等。這些措施都有助緩減病毒的傳播。然而,這些措施不足以中斷社區中隱形的傳播鏈。故此,即使新增個案偶有回落,卻難以斷尾,而當病毒感染了身體較弱的患者時,便會容易出現爆發的情況。這現象已一而再地出現於採取類似防控措施的地區。
至於內地的做法,則是透過大規模、指定範圍的全民檢測,找出有病徵或無病徵的感染者,這是有效截斷傳播鏈的方法。然而,這類檢測不容易執行,且需要多輪覆檢以令結果更細緻準確,需要時間、決心、執行力和民眾的配合。與此同時,為達到「有效防疫」及「保住經濟」這雙目標,內地推出了「健康碼」,透過一套風險評估及識別機制,讓確定沒感染的人能在安全圈內出行及生活,亦即創造有效防疫的空間,讓曾做檢測確定沒感染的組群,能最大程度恢復生活出行與經濟活動。內地的經驗正好反映,透過大規模的全面檢測、配合遇上小型爆發時的迅速圍堵策略,加上根據檢測結果的綜合風險識別標籤,便能在風險相對可控的最短時間內,創造讓市民安全出行與生活,以及企業正常營運的最大空間。當然,嚴防境外輸入個案是任何時候都必須緊守的另一重要環節。
或者大家也認同「一放鬆就反彈,一反彈就收緊」的惡性循環並不理想,因為長此下去真正的經濟復蘇便無從談起。這大半年來市民和企業正承受著沉重的壓力,問題必須有解決的出路。我們需要的是建立一套可迅速處理突然出現群組爆發的應變機制,當中須包括提供大規模且徹底的檢測,以及風險辨識標籤,讓確定沒感染的市民能保持日常出行的便捷,也讓經濟活動可繼續運作。早前有超過170萬名市民參與的社區普及檢測計劃,為我們提供了一次寶貴的經驗,從登記、採樣、實驗室檢測以至結果通知等,整個流程的演練有助我們建構適合本港情況的應變機制。
這次世紀疫情與其所造成的外圍經濟困局,已是既成現實,也是所有人無可迴避的挑戰。然而,以什麼態度和方法去回應刻下的挑戰,則在乎於我們的意志和決心。由於內地疫情管控已見成效,經濟也已大致重拾動力,如果本港也能有效管控自身本地疫情,我們則有望恢復與內地及其他地區的人員及經貿往還,本地的經濟便可望有顯著的改善。
2020年10月11日